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2019.11随笔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7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殷偲     来源:原创

《认识11到20》评课稿

本月听了鲍老师《认识11到20》一课,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11~20的认识”并不是全新的知识,他们在入学前大多会从1数到20,但他们未必清楚数的概念,特别是在数感的体验上并无多大认知与感受。鲍老师执教的《认识11到20》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学生知道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按从11到20的大小顺序数数;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猜小棒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活动。动手操作活动以“动”促“思”,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进行探究。如:在认识计数单位“十”时,老师让学生数到10根小棒后,老师先示范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然后每一位学生用橡皮筋捆成一捆,使学生体验到一捆就是10根,一捆也就是一个十,形成一个“十”的概念。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概念,还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十几都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成的数。为了让学生逐步认识十几的组成,老师先提出“怎样摆12根小棒,要一眼看得很清楚”这个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学生有基础也有条件摆出1个十和2个一。学生在摆12根小棒的过程中,经过思考和操作,可以进一步认识10个一可以用1个十表示的观念。课堂上,小朋友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出了两种摆法:一种是直接摆12根;另一种是先摆一捆,再摆2根。通过比较知道怎样摆可以看得很清楚,并由此明白12的组成是1个十和2个一。这里,学生可以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

3.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练习时培养学生数感的意识十分强烈:读米尺上的数,按顺序数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估计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画圈物品,建构10的模型,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等无不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