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明》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篇识字课文《日月明》,这是一篇根据会意字构字规律编排的识字课文。“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通过朗朗上口的短句,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生在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构字的兴趣,进而激发其更大的识字热情。在教学设计中,摒弃单调的认读、繁琐的分析,巧妙地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创设情境、快乐识字是本堂课最为突出的特点。从《日月明》这一课课题的引入,到课文中生字的识记和理解,充分利用会意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识字,将这些汉字画成一幅图画,做成课件。如:教“明”,课件先演示出“红日图”,及汉字“ 日 ”,提示学生注意“红日高照,光芒四射,非常明亮。”然后演示“明月图” ,及汉字“月”,提示学生注意“明月皎洁” ,日月交相辉映,让学生看着课件中的图画,道出明字的由来。这样,学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还理解了字义。又如教“休”字,课件演示“一棵大树”,然后出现一个人靠在大树上休息,让学生说说“休”字的由来。然后亷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其他生字,同时看课件中的其它图画,想想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学完后,让学生做小老师,汇报自学情况。学生可能会说:“尖”上面小下面大就表示“尖”。“从”一人跟随在别人后面表示从。“看”用手搭在眼睛上表示看等等。让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进入课文,去发现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结构,从而感悟汉字文化,积累语言文字。
二、游戏引领,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让他们以独立或随机组合的方式去了解字的组成,猜想“尖、尘、从、林”等字的意思,在小伙伴中进行交流,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深化了对这些字的记忆和理解;还有在巩固识字阶段,只是通过一些“添花瓣”“小猴过河”“猜谜识字”等方式,引领孩子走进识字的乐园,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难看出: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机会、时间,孩子会发现很多很多。他们探究的本能也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充分体验到探究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