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五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2019.11探求古诗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7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汤晓丹     来源:原创

探求古诗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会读课文,而是通过读课文培植良好的阅读思维,指向的是长远的核心素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靠简单的灌输获得的,而是在教师智慧引领下,在自主探究中逐步习得悟得的。

如古诗文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长久以来,都停留在机械而枯燥的读——解——背上。教学《寻隐者不遇》时,可运用插画这一媒介,让学生自主思考“松、山、云”的特质及其暗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是对本课内容的较好诠释,也可用于所有的古诗文赏析,是一种巧妙的学习方法指导。此外,还可以设计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寻找“画外音”,并让学生试试自己做诗人,创作古诗,获取成就感。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对比两首诗,从而进一步感受贾岛作诗的用心与巧妙。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观察、去想象,在自主探究中感悟诗文的精妙,并初步掌握了学习诗文的一些有效方法。

 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让学生尝试读出作者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目光放在“山一程,水一程”的长途跋涉和“风一更,雪一更”的风雪交加上,再通过上阕“身向榆关”与下阕“乡心”的对比,体会作者身心分离,思念故乡的苦楚。接着,适时补充纳兰性德在此征途中创作的另一首《如梦令》,比较两首词的异同,学生会发现作者所见都是边塞苍凉之景,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不过“聒碎乡心”的,前者是风雪声,后者是河水声,从而初步窥见纳兰性德词的意蕴之美。

探究性的阅读教学,利于学生阅读力、思维力的发展。学生在文本情境中,在“课文表达了什么”“课文是如何表达的”等问题的刺激下,在知识、经验、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展开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心理图式被不断改写,新的体验、情感、认知等得以生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