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一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2019.11教学随笔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8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李婷旭     来源:原创

对教材解读的一些看法

最近一直在看关于低年级教材解读的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读懂教材?以下是我对教材解读的一些新看法:

1.让教材内容活起来  

俗话说的好:“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教材虽然规定了要教什么,至于怎么教,运用哪些素材,采用什么手段教,则是我们教师的事。如:一位教师在上《分数的认识》时,让小组内学生分吃一个苹果,然后质疑“你吃到了几个苹果?”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课桌,质疑“用米来计量如何表示?”这样创设一个真实、开放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分一分、量一量等活动中感知到分数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让分数在动态中产生。  

如果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诱惑性和吸引力,学习的材料充满了“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觉得要使课堂真正有效,老师必须要改革教材,创新教材。创新教材就是教师充分挖掘例题的用意,如:《以内数的认识》中主题图使用如果换成自己学校学生开会时的图片,然后再导入新课,学们帮他们算算谁能。这样稍微一改,既创设了情境,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不但提高了知识的开放性,避免了学生觉得例题枯燥无味,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让教材内容有弹性和张力  

龚亚夫先生说:“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全部要教,教的不一定要求全会,会的并不一定全考”。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的弹性和张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  

例如:二年级下册《100以内数加减法》教学有一张情景图,是四个年级学生坐船图,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掌握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教材的意图是通过情景教学掌握口算方法。在教学例2对有一个学生就质疑了,他说:“老师这样坐船太麻烦了。其实一班有23人,二班有31人,三班有32人,四班有39人,我不用这样麻烦就能让同学坐上车,一班和四班一起坐车,23+39=62(人),二班和三班一起坐31+32=63(人),这样坐车就更合理了。”的确教材的意图只是通过计算一班和二班上船后算三班还能上几人?三班还剩几人?这样的情景教学来掌握100以内数减法口算方法,这样的教学内容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反而得到了学生的否认。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可以改动,在理解了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改成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来达到教学目的。  

3.深刻理解编者意图  

1)读懂“主题图”。

实验教材中的主题图,把整个单元的内容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动物、自然景观图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了解。《认识小数》的主题图呈现的是一幅超市三种食品价格图,目的是让学生从食品价格初步感知小数,即以学生熟悉的元、角、分出现,以便学生联系实际来认识小数,然后用对话的形式,扩展到生活中的各方面。从这些信息中,我们知道主题图的作用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小数,认识小数点及会读小数,教学时就可以把握好适度了。  

(2)读懂“例题”。

例题是教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范例。教师怎样才能读懂读透例题呢?首先要知道例题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它这样呈现的作用是什么。《认识小数》例1,它以一组同学测量身高为题材,其作用在于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建构,进一步了解一、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其写法,知道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3)读懂“做一做”和“练习”。

实验教材练习中做一做属于基本练习,它主要是对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它的知识难度和呈现形式都与例题差不多,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练习,它不仅具有对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巩固的功能,还具有通过练习对学生的数学思想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等功能。教师只有理解了“做一做”和“练习”与主题图及例题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的问题数学化,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体会数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初步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