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感悟
(曹仁花)
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部编版的教材中安排了短小有趣的文言文。
人所尽知,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怎样的文言文教学才能更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呢?《伯牙鼓琴》的教学尝试让我很有收获。
教材中的文言课文,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内容广泛,无论是逆境中拼搏的精神,还是顺境中冷静的思考;无论是对现实的理性、达观,还是对未来的憧憬、追求,都有不少千古绝唱。反复诵读可以得到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启迪。
初读课文时,我给了学生这样的学习要求: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正确,通顺,在难读的句子后面做记号。然后让学生一一汇报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B、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我在课堂上通过范读、听读、跟读、引读、自由练读、齐读……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气词“哉”“乎”的后边得注意停顿、延长,让孩子们恰当处理长句的适当停顿。然后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
在诵读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情绪去读,在读的时候努力把自己融入到特定的角色情境中去。我在课堂上让孩子们说说“如果你是伯牙没人听得懂你的琴声,更没人听得懂你的心声,现在锺子期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深情朗读,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了知音相遇的喜悦,又话锋急转,探讨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你体会到了伯牙怎样的心情”让学生在一“破”一“绝”中,感受到伯牙痛失知音的绝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就应该坚持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中体味文中之情,读中想象文中之景,读中感悟文中之道,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总之,要想教好文言文,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科学精致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授学生以“渔”,使其乐学、会学。同时在教学中,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侧重于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享受祖国古代汉语的神韵;侧重于感悟,能用自己的话对整体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地表达,能由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我们就会渐渐地发现:原来,教好文言文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