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之间的故事。课文用了反复的手法推进情节的发展。在老屋准备倒下之时,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先后出现,都请求老屋不要倒下,接着小动物们诉说理由,老屋都一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最后小动物们都完成心愿,而老屋每一次都没有成功倒下。
本文题目新奇,“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似乎有一点矛盾,由题目便可引发学生的质疑与预测:“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究竟会发生什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去猜一猜。然后通过学习,对比一下,自己的猜测与故事的发展是否一致。当然故事情节的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文中各部分情节的相似性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的指引:接下来的发展会不会和前面的一样?还是有变化?文中老屋和小动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的描述也具有相似性,也为学生的预测提供了根据。比如老屋反复说“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接下来的情节里会不会依据重复这句话?同时,在预测故事之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来品读老屋的形象。体会作者提示语运用的精妙。
在教学中,我边讲故事,边引领学生猜测后面的内容,随机总结猜测的方法,并板书。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我先讲开头小猫的段落。然后课件出示母鸡的对话,让学生猜测是谁说的,应该怎么说才更诚恳,随机指导朗读语气。在通过讨论交流后面母鸡走后还会来谁,激发学生猜测的欲望,并同时指导仿照课文中相同的句式。在讨论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后面的课文内容,提问哪些内容是猜到的,哪些内容是预料之外的。为什么?师生共同总结预测方法,课件出示。
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不断预测的新奇体验中,学生能仿照课文句式进行猜测。由于本文有较为鲜明的故事叙述方式,所以课后我又请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式,续写了一段童话。从学生的续写之中可见,学生都基本掌握本文的一个反复手法,同时细心的同学也会根据童话中人物的不同设定,匹配相应的提示语与人物形象匹配,也使得对话更加多样化。
总之。本课我较为充分地带领学生进行了预测,并总结了常用的预测方法,但是也有一大不足,就是没有充分的朗读训练,其实本文的人物形象都较为鲜明,在对话中的语气、情感,也都不同,没有得到这方面的练读是本堂课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