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主要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课文按海面、海底、海里、海岛四个方面介绍了它的风光和物产。教学目标是是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能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在教学本课时,我决定借助网络,将多样的图片融入教学中。这样,学生对西沙群岛的景物更有直观的了解。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的鱼感到很陌生。一张张图片的加入能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各类海洋生物有具象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赏读课文,能较顺利地读出鱼的美,读出鱼的种类繁多。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适当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来品读、谈感受。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读自己喜爱的内容时,朗读的积极性更高。我发现平时较为胆小、内向的同学在进行喜爱段落的练读后,也乐意举手来展现自我,而且读起来的情感也较为充沛。
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入了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但是这节课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例如,字词认读用时教多。我觉得人教版三年级的语文,字词一块的认读难度,对于三年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大的。而三年级学生的预习工作往往是不到位的,对部分字词的认读只有一知半解的程度。所以在课堂中字词的读音、形近字、多音字的一些区分,易错字的一些强调,往往会花费掉较多时间,这样字词的认读看似扎实,但其实却挤占了课文的学习时间。所以这一教学用时的把握还需权衡。
又如,说话训练不够系统化。课堂中是有说话训练的,比如让学生在读了第二段描写海水的美丽之后说说感受。学生的发言时是较为积极的,但是能较为完整地表达清楚自我感受的学生还是少数。有的是光说一些词汇或是短语,有的是简单地说一两句话,有的则说得不太切题。所以通过这堂课,我不禁思考,以后的说话训练是否还是提前列一下简单的框架,引导学生去说,这样表述起来会比较流畅与完整。或许能较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而对于本身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还是可以让他们比较自由地去练说。
以上就是我教授这一课的所思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