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磨课反思
借助新优质学校评比的平台,我进行了第三轮的磨课。学校特意邀请常州教科院的专家帮助我打磨这节课。正是有了他们的引领和指导,这节课对于上课的我和孩子们来说是收获满满。
这堂课呈现以下特点:
1.重视通过操作和直观,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 十” ,促进学生思维达到深刻的程度。
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计数单位的概念是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课一开始,我创设了小动物们买铅笔的情境,体会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然后通过让学生摆出10根小棒,比较不同的摆法,直观感受10个一捆成1个十看得很清楚,体会“10个一是1个十”。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概念,还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
2、让学生通过数数、观察,进一步形成数的组成表象,并能抽象表达。
正是有了对“十”的充分认识,对学生形成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表象,加深对十几和二十是多少的具体意义认识很有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学分两个层次安排学习,第一层次是12的数,第二层次是11--20。重点探究12的摆法,比较10根加2根和1捆加2根谁更清楚些?感知“10个一捆成1个十更清楚,”1个十和2个一是12,进一步体验数的组成。接着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和新知,进一步加深对十几和20组成的认识。这样经历由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可以理解每个数对应的具体意义。其中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活动,其实也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3、重视对学生的数感培养。
练习时教师注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感的意识十分强烈:读直尺上的数,按顺序数数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在观察数轴上数的变化过程中,使数的顺序变得更加清晰。估计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通过画圈数物体个数,可以进一步建构“十”的模型,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强化数的组成的表象。类似这样的活动,无一不对数感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三次磨课下来,感觉自己的课越趋完善成熟,有了质的飞跃!希望再接再厉,在教学上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