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敏华《我的本色语文观》有感
天气寒冷,最近养成了每天泡脚的习惯,随手拿上一本书籍翻阅,感受纸间传来的温度,好像周身更加温暖了。今日,看到了张敏华先生的本色语文观,他从语文课程标准出发,追溯语文的本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学科不仅要关注“说了什么”,更应关注“怎么说”。这一观点,无疑给了像我这般还在模仿他人和一些名师上课的新手教师对于选定教学内容的本源性启发。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带着孩子美其名曰地深入剖析文本,理解内容,读出作者的感情。但仅仅在内容理解上兜圈子,而不在“运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无异于舍本逐末。正如年轻的我们在学着组织教学过程,而不在“如何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显得琐碎而表面。
反观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们总能敏锐地发现一些文章中具有反复性特征的结构语句,多样的表达句式,精彩的语段等规范语言,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励孩子在一定的言语实践范式中进行自由地表达和迁移,久而久之,该班的学生便日益形成了更规范、丰富的语言表达,语言能力自然相对较高。
虽然我任教的是低年段语文,但语文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从孩子接触语文学科就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积累语言材、丰富语感经验、内化言语规则,充分发挥文本“言语范型”的“例子”作用,才会逐步让语言能力真正在“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中得到生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细致地研究文本的内在价值、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甄选精当的言语实践内容,组织切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自信地、规范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