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五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2019.12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23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汤晓丹     来源:原创

初拿到这本书,被封面上的一行小字吸引——感动整个美国社会。当时心里是有疑虑的,心想这是否又是出版商的噱头。但是,当我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后,我相信了雷夫老师的“魔力”。

面对家庭条件都不是太好,学习自信心普遍不足的56号教室学生,雷夫老师没有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另辟蹊径。带孩子去看足球赛,举行家庭野餐,创办莎士比亚戏剧社……让学生不断感受如家一般的温暖、如父亲一般的亲近,同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断增加自信,提升自我。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雷夫二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每天热情满满,就算有不理解、不尊重以及固有体制下的种种障碍,他依然可以靠着自身的智慧去化解。对,就是智慧,这是我们多数教师缺乏的。和雷夫相比,我们中国的教师对孩子的爱不见得比他少,但是我们的爱,缺少了一定的智慧。

三尺讲台,勤耕不辍。这似乎是很多中国老师的写照。课堂中把孩子管得死死的,向他们灌输一大通“有用的”知识,谓之“高效”;课间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不准高声讲话不准出去玩,谓之“安全”。 每天,孩子的在校生活,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他们或许成绩好,可是并不快乐。童年,难道不该是美好、快乐的代名词吗?

联想到自身,作为一个新班主任,我听取老教师的意见,一开始就把孩子们管住。我认为这是有必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孩子从小养成遵守公约的习惯,是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公民的基础。但是这种管束,绝对不能影响到孩子天性中的快乐和创造力。

所以每当我发火训斥过孩子后,我都会反思:是否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我会不会因为某种心理而滥用权威?渐渐地,相较于开学初每天急吼吼的状态,我发火的次数越来越少,更多时候,我会先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心平气和地跟他们交流。这让我心中的快乐和满足越来越多,我想,孩子们可能也是这样,他们希望听到的是赞美而非训斥。

对待孩子,我们成人总是希望他们快快长大,快快懂事,所以经常用一些外在的测量和评价来催促他们成熟。我一直在想:成长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缓慢的还是迅速的?内在生长还是外在评价?对孩子,我们是否太过急躁,而忽视了他们只是孩子这一事实。

体现孩子成长的,绝非简单的分数。在安排教学时,我们教师也不应该目光短浅,考什么教什么,那是赤裸裸的应试教育,而应该关注那些具有长久的教育生命力的东西。比如雷夫老师成立莎士比亚戏剧社,让孩子表演中挖掘潜能、磨练意志、提高审美,收获快乐和感动。这些在我们眼中浪费时间的“课外活动”,恰恰会成为滋养孩子一生的精神养料。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