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度关心孩子的一言一行
吴玉亚
想起当女儿上二年级时,平时在学校、外人面前比较乖巧懂事,性格还不错,但也有让人烦心的地方。就说吃饭吧,吃个饭挑三拣四,这不吃那不要,弄得两位疼爱她的爷爷奶奶很头大。两位老人歇在家里,生活重心就是照顾好乖乖孙女。他们的眼里,孩子的身体健康那是最最重要的,不吃饭那可怎么了得?他们买了好多好吃的饭菜,每天变着花样,烧给小丫头吃,吃饭时还连哄带骗,只要小家伙肯吃东西,自己受点累,受点苦是不怕的。可是小丫头根本不领情,说不吃还是不吃,看着小丫头不肯吃东西,身上没有几两肉,两位老人心疼啊,天天唠叨着孩子吃得太少,没有营养,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但我跟女儿的班主任联系后,发现孩子在学校里吃饭很好,吃得很快,没有特别不要吃的菜。为什么同一个孩子,在家里和学校截然不同呢?其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家里人对孩子吃饭的过度关注,影响了孩子吃饭时的心情和食欲,孩子反而对吃饭产生了逆反心理,造成事与愿违。
同样事与愿违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在我们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有时过度关注自己学生的不良言行,把不好的地方,放大再放大,希望通过严词厉色改变孩子的言行,有时往往收效甚微。其实我们给学生贴上一个什么样的标签,对他们怎么看待,那么学生就会真的按照我们的标签来成长。所以,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负面的标签,更不要试图通过打骂这种缺点强化来让孩子“改掉”身上的毛病。?希望自己的学生怎么样,就打心里先认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吧。
当学生处于集体生活中,他希望自己表现出的一切行为都是完美的。然而我们知道,学校生活不是童话王国,不可能十全十美。于是,学生要求完美的心就与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很多时候,孩子面对这些反差时显得很茫然,也很无助,我们的过度关注有时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容易让孩子自暴自弃。?
作为教师,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心态,同时,不能对学生表现得过于关注,要以一种大度的心态去感染孩子。我们要对学生追求完美的心表示理解和肯定,同时让他知道,只要自己努力了,不完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避免孩子长大后过于偏执。相信在我们教师的用心关注下,我们的孩子能更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