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说:“凤凰不飞来了,黄河中没有出现图画,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孔子的浩叹,孔子的一生都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为恢复周礼而奔波,并去各个国家献计献策。然而,他的意见和思想很少被当时的国君采纳。周游列国,可谓处处碰壁。到了垂暮之年,也没能迎来一位欣赏他的明主,孔子不由得发出了“吾已矣夫”的无奈感慨。“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是句隐语,意思是圣人不出。据古史记载,伏羲王天下,龙马背负河图洛书出来;舜帝在位时,凤凰来仪;周文王治政,凤鸣岐山。孔子借用这些典故,言下之意是当时缺少舜、文王这样的圣君明主。世上无明主,像孔子这样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也就无人赏识,没有用武之地。
观察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凡是国家富强的时代,往往是人才辈出,风云际会。西汉初期,出现了名相萧何、曹参等,名将有韩信、英布、樊哙、周勃等,谋略家有张良、陈平等。唐初也是如此,被后世熟知的如房谋杜断,直言敢谏的魏徵,名将李靖、李等。北宋前期,寇准、范仲淹、欧阳修、吕蒙正、韩琦、文彦博、富弼等人在朝,可谓星光灿烂。这些人物各展其才,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章。与这些时代相比,很多时代暗淡无光,缺少伟人。这不由得让人发问,为什么人才总是集中在一个时代?孔子的浩叹提醒君主或当权者,应该任人唯贤,放手便用人才,并与这些人才一同创造历史。如若不然,会有很多才华横溢之士抱憾终生。若是济济多士,而不能成就大功,那就浪费了绝佳的时机和一代俊杰。如果自己是人才,生不逢时,那就得另觅他途。实际上,孔子已经为这些人准备了几条出路。身逢乱世,当隐归林下,明哲保身;天下有道,则应当奋发有为,建功立业。当然,孔子本人的做法更高明,天下无道,他却能著书立说,教育人才,成为万世师表。古人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给天下英才不同境遇下三大选择。得遇明君,自然选择立功:生不逢时,可以归隐立德,扬名后世:也可以代圣人立言,创立自己的理论学说,传之后世。孔子是儒家之祖,始终秉持积极的人生观,按照这个三不朽建议,伟大的人物在任何境遇下都可以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