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所感
读书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然而读书的意义却不同寻常,尤为重要。古人云:“读书学礼。”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也深知课外阅读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当应试的痕迹依然很深,课外阅读,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当一切都沾上功利的色彩,课外阅读,便不再是一种享受。固守教育的本质,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诗意的栖居,是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
我们再课外阅读时要做到“四少”。
1.少一些功利,允许“无为而读”。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重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及亲近书籍的习惯。兴趣和习惯一旦养成,能使人终身受益。阅读,不是硬性的规定,不是绑紧的绳索,而是像候鸟在冬季向南方迁徙,像鱼儿逆流而上回到故乡,它是一种自然的需要,一种放松的状态。一册在手,展读之间,就像赴一次精神的华宴,读到沉醉处,灵魂中的欢悦与窗外葱笼的绿意相融相映,物我两忘。这般情形,怎一个“乐”字了得!
2.少一些框限,允许“自主选读”。教师应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影响学生,平时要留意儿童读物的出版资讯,关注媒体上的推荐图书,但又不为媒体所左右;关注获奖的儿童图书,但又要考虑专家眼光和孩子兴趣之间的距离。在班级为学生选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好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组成选书委员会,大家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书目,这也是培养孩子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
3.少一些控制,允许“个性阅读”。教师应尽量避免以自己的阅读成见来影响学生,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少一些“控制”,多一些“引导”,让孩子可以专心于阅读本身,完整地享受故事,而不会被课堂上教师的许多没有必要的解释、提问或花哨的引导所干扰或误导。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智慧,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智慧!
4.少一些统一,允许“新媒介阅读”。和电视媒介相比,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各种新媒介阅读方式正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新媒介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阅读景观,也给孩子们提供了别样的观看风景的方式。出生、成长于新媒介时代的一代,其视听环境的丰富性是前所未有的。电子媒体,特别是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带来了更多的对语言和文字的体验。网络书店的兴起,让许多实体书店生存愈发艰难。未来《时代周刊》或其它颇具影响力的纸质版停刊的那一天,一定不会再有什么人大惊小怪。
因此,“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新增要求,也是大势所趋。教师大可不必视“新媒介阅读”为洪水猛兽,从而产生对纸质媒介阅读那种欲说还休的“阅读乡愁”。我一直不认为网络阅读是浅阅读,纸质媒介阅读是深阅读。其实,阅读的深浅和媒介无关,心若不在,什么样形式的阅读都是浅阅读。只有理性地面对,科学地指导,孩子们的阅读春天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