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如其名,是简单直接的讲法,我在故宫修文物,除了“故宫”,都是单音节词,相当口语化。所以能很明显感受到文案很烂,镜头走的一般,剪辑也不怎么舒服,没有一贯的引申,拔高,通片一股七八十年代电影电视剧的气场。但,这就是本片的气质,在地的,朴实的,却又大气自然的气质。
很难想象没有这个镜头会怎么样,因为专业需要,每年都会进宫几次,早年是走马观花逛园子为主的,我记得我大二时在钟表馆,有一个手里拿着一个把手之内玩意儿的瘦干中年人,他在馆里走了一圈,看到一个半圆形展台右手方向的钟准确响起,就离开了,我tm当时真的觉得那是一个像故宫保安一样的农民工似的存在,穿着感觉劣质的短袖衬衣,当然,这个人在你去了很多次故宫后就知道,这就是王津。像民国钟表工一样专业,像照料自己喜欢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投入,亲自打理每一所钟。
书画修复占了一整集。很有意思,很多时候整部纪录片里修复者们随口聊起的话语,都能很深重的打到我心里,这种话语效力其实很难得,我妈常笑我,书读多了的人既不能好好说话,又不能好好听话,我们日常生产了太多废话,话语变得轻易而无力。片中随意说了句,孙老就是修复五牛图的那位,但是我大一听中美史老师讲五牛图修复以及相关故事时,身上通常感觉有无数电流跑过。所以,哪怕西美见长,也在后来的学习上选择中美,甚至本来打算投到冯老门下学习。
事实上,因为每次都是日出溜进宫,日落随着踩单车的人们出来,那些修复者也或多或少打过照面,可是啊,他们明明是为人类保留记忆与历史讯息的人,却简单到像我天朝农民工一般,普通的工人,乐得沉浸在一份起色不大的工作中。
他们升职申到科长?部长?应该不太重要。他们明明过手无价国宝,却难有明星之类的酬劳。我在想,我用豆瓣,标记电影、书籍、音乐,好轻易,好快速。活过二十三岁就经过了那么多电影书本,可是用来丈量他们一生的,不过是数量不超百的书画,或者器皿,这样的一生,走得好谨慎,好珍重,好讲究,又好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