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名师的故事通常极为感人,但其中还有另一个面向,是唐代贵族社会的特征。在一个政治与社会权力都垄断在一小群人手中的社会里,赞助的行为自然特别重要。在这种环境里,个人如果想要取得政府里众人觊觎的职位,人际关系就成了很重要的因素。经过奇特的演变之后,寻求赞助者变成了寻求老师。这就是向主考官或当代著名学者官员呈上“温卷”(意指呈上个人的文章以拉近关系)或“公卷”(字面意思为公开文件)的做法。这种作为与愈来愈重要的科举制度脱不了关系。 温卷制度的确是唐代中国特有的现象,是那个受到贵族生活形态支配的社会带来的产物。这项制度衍生自一种共识,认为社会的肯定以及个人的声望,是获得贵族社会接纳的重要因素。这个社交圈自然包括了官员在内。个人如果要通过科举,就需要这样的肯定。因此,考生总是不断寻求个人声望,希望获得重要政府官员或著名作家的费赏或肯定,连主考官员也帮得上忙。考生通常知道主考官是谁,他们包括知贡举和考策官以及监考官。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考生在应试之前都会先拜访考官,呈上自己的作品,以便留下良好印象。考生也经常拜访具有影响力的官员或著名文人,希望他们能影响考官。这种声望其实和人际关系一样重要。随着公卷形成一种制度,考生开始把接见他们的人士称为(老〕师”,考官也正式被冠上这项荣衔。自此之后,考生纷纷成为重要文人考官的“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