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随着小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已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启发学生大胆创新、主动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语言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训练:
一、巧设任务疑问,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心理学中提到: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是启发学生思考的起点,学生对事物有了疑问,才能激发他们自主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不要只是一味灌输知识,应采取启发式任务型教学,巧妙设置任务和疑问。在教授新词时,我们应避免直接呈现单词的中文,采取不同方式让学生了解中文含义。例如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的新单词“reuse”,我提供了“Use something again”来解释。再如我在执教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一课时,先给学生巧设任务,一层层提出疑问,如“森林里有什么”“金发女孩感觉怎么样”“饭桌上有什么”等,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整个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英语课堂中,我们不要设计一些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应注重设计问题的巧妙性,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更积极主动地去释疑,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二、给予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译林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cartoon time板块,故事的内容都很幽默,并且结局开放性,我们在授课时可根据这些特点,让学生发散思维,续编故事结局。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Unit2 In the library》cartoon time板块时,发现这个故事很适合续编。故事内容是Bobby表弟很调皮,他到Bobby家随便吃喝,还拿走并咬坏了Bobby的英语书,最后Tina带着Bobby表弟来还书,并说“Is this your book?”。看到这里,显而易见故事并未结束,我在课上借此提问,Bobby接下来会怎么回答?他们还会有哪些对话呢?在课堂最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续编故事并表演,大家一起来点评。
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日积月累地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由创造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