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中“清晰化策略”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不知什么时候刮起一股“清流”,以板块化,清晰化为目的,将一篇文章梳理得如“飘柔”般顺滑。
思维导图理文
鱼骨图、树形图……这些大家都不陌生,在长篇或者复杂的课文中,利用思维导图学习,使得学生一下子理清文脉,或将故事串联,甚至直击人物形象。起初,接触这样的学法,我总觉得哪里有些别扭,但是总抵不过强大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也尝试这样解决问题,果然,课堂进度大大提升,学生对全文内容把握进步较大。然,别扭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某个角落刺激我的大脑,提醒我得思考,却百思不得其解。
一次工作室活动,我的师傅金磊校长在交流中提到了“思维导图学习”,他说,总感觉少了语文味。对了,是语文味!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仅仅是理清知识结构,不是数学,猜想,验证,结论,条清缕析,语文是百转千回的艺术,是一句话得分几种方式说的艺术。
如人物类文章,仅仅把故事梗概根据导图复述清楚,了解人物的品质,这只是做了几题,对作者怎样设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为了达到预期,怎样运用手法描写,这是导图不能达到的。
所以,运用思维导图的语文教学,可以运用,但不能全然仰仗,否则,语文味何存?
任务单学习
因疫情影响,本学期外出学习严重受阻,我校提出网络学习,视频听课,也就拿着听课本这样学着。
听到一节苏州吴江区的《月光曲》,整个课堂的教学由两张任务单完成,说实在的,我有些惊呆了。第一张任务单是对预习和自学的检测,设计了词语、句子等基础知识,我觉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可行的,这是一种较为直观且有效的检测,也是比较适合我这一线教师来执行的。紧接着的是第二张任务单,内容为几大问题,诸如: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奏乐曲?然后就结束了,没有交流,没有教学,整堂课缺乏设计感。
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品位出现了问题,明明搜索的是名家点评指导课堂。这样两张任务单支撑起来的课堂是不是等同于学生自己做了一篇阅读理解,文中对贝多芬《月光曲》创作的环境、心境描写多么优美,岂是简单几个问答题能解决的?
依然是语文元素的缺失,任务单一的设置可以起到巩固自学的目的,可以借鉴,但如果在教学中再穿插任务单,还是需要慎重的,语文的美文鉴赏感,我们需要。
以上是对语文教学中“清晰化策略”的些许思考,也不知可否,亟待探讨。
(横山桥中心小学 张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