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包装”
以前我挺不喜欢“包装”,觉得内在最重要,外在的包装可有可无,还带有一定的欺骗性,不符合“求真”的本质。但是教了低年级,我才发现有的时候适当的“包装”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学期,一周要写一次大作,学生觉得写作文很枯燥很难写,常常抱怨。这次作文是写一次实验的过程,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性比较强的,我想学生恐怕会像流水账一样记录实验的经过,更会写得很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决定“包装”一下我的作文课。
我想让学生做一个静电的实验,如果我直接进教室让学生拿把尺子擦擦头去吸纸屑,学生一会就能做好这个实验,想想都吸引不了他们。所以我包装了一下我的实验,我给实验取名“小小耍蛇人”。进教室后我先讲了印度耍蛇人的故事给孩子们听,眼镜蛇跟着耍蛇人的笛子起舞,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时候我问孩子:“大家要不要来做一次耍蛇人?”学生都惊呆了,教室里议论纷纷“任老师敢带一条蛇到教室里来?”“怎么耍蛇呢?”有的孩子还很害怕、担心;有的孩子很激动、兴奋。我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心情,接着再介绍我的静电实验,剪一条细长的纸当蛇,拿一把塑料尺摩擦头部,然后去靠近纸蛇,看看能不能把纸蛇逗引起来。
经过我的包装,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开始做实验,有的孩子成功地吸引住蛇,激动得叫起来,有的孩子没有把蛇吸出来,就很失望。我再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作文就生动多了。最后我揭晓了实验的原理“静电”,孩子们才恍然大悟。
这次作文学生写了很多优美生动的句子“我的尺子像一辆飞速前进的列车在我的头发上擦过,我的头发都要冒烟了”,“任老师居然让我耍蛇?校长知道吗?她怎么敢带蛇来呢?”这些描写让枯燥的实验变得生动有趣。
经过这次经历,我发现三年级的孩子是需要“骗的”,需要你给他们一些有趣的情境,需要你给他们一些仪式感,需要你为他们准备一些礼物,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育中,不光要关注内在,也要关注外在的“包装”。这需要我们老师有许多的智慧,舍得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