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上过之后,发现自读要求出示后,下面没有检查反馈,于是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设置了一个闯关环节,共两关,词语关和句子关。先把一些简单的词语出示,让孩子们能读准,这一步相当于集中识字。在词语读准的情况下,读通句子。这一环节我觉得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蹦蹦跳跳”孩子们当时读错了,我应该把拼音标上去,而且应该把词卡拿出来,让孩子们能准确的记住它的读音,而不仅仅带着孩子们读一下就过了。读句子这一环节,我应该多喊几个孩子起来读一读,确保孩子们真正会读词会读句子了。
在本课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锁定在“掰抱扛扔摘捧追”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随文让孩子们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编儿歌、边做动作边读、你演我猜等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但在试上的过程中包括最后一次上的时候,发现还是有部分孩子对“掰”这个动作理解不够,我应该拿一个实物,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展示一下这个动作,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本堂课我设计了两个合作学习的环节。首先是两人合作完整地说一说小猴子下山之后的行程,这一部分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简单。其次是四人合作学习,找出小猴子下山来到地方之后看到什么做了什么,这一板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难度。我觉得如果我先带着孩子们找一个地方,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该怎么去找,这样对于孩子们来说要简单一些,正确率将更高。最后我应该明确地跟孩子们总结一下学习方法,这样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也会进行自己学习。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所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就()。”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这一环节我觉得我还应该在学习中,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朗读的指导还不到位,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缺乏教学机智。今后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