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位儿童都成为读者》读后记
怀着期待、疑惑又略显激动的心情,我静静地翻开了 刘宪华老师的著作《让每一位儿童都成为读者》。我默默地浏览,轻轻地勾画,不断地反思,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总算了却了一件心事:即对主题阅读有了整体的认识。
通过读书,我知道了主题阅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树立人生价值观的阅读,是塑造心灵的阅读。它强调阅读向语文综合能力地延伸,是指导下的阅读向独立阅读发展的过程。它旗帜鲜明的指出,语文能力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而不是学生做题做出来的,更不是老师讲课讲出来的。
“一主两翼”的读本体系,是为了让学生积累语言,但更是为了让学生运用语言,它的最终指向是让学生读整本的书,从而实现于永正老师讲得“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本以为,对主题阅读而言,我已经起步、甚至“在路上”。没曾想,书读到一半时,我便发觉自己只是“坐井观天”“无知者无畏”罢了。我只感觉主题阅读高深莫测,我等望尘莫及。但想到和领导的外出学习,想到身边同事的锲而不舍,想到全国无数同仁为了改变现行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地孜孜以求,想到刘宪华老师说的主题阅读贵在实践、贵在创新,我又重新坚定了信心、鼓起了勇气,书也继续读了下去。
静下心来,我发现实现主题阅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妨以实践七种基本课型为突破口,而其中又以“以文代文课型”和“分享展示”课型为着手点,这样由易到难,师生都容易接受。
通过学习,我对一些重点课型也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整体识字:强调把背诵经典和识字融为一体的识字教学,才是整体识字教学。在识字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因为一个没有文化感的孩子,很难有阅读兴趣,而读什么样的书,会决定学生走什么样的路。再如以文代文的关键不是将课外的一篇内容带到课内来,而是通过带文来习得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是更有价值的知识。”分享展示课要带给学生们的体验是: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上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示学生有个性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注重其自然地流露,尊重其生成、生长的过程,切莫将其功利化,上成“走秀课”。
真是“开卷有益”,通过读书,我还有了不少“零零散散”的收获。比如说,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出示的“自学提示”,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我们经常布置给学生的思维导图不等于简单的手抄报,可以随心所欲的去画,它不是为了复习而画,而重要的在于运用思维导图展开一次研究。甚至,我还学到了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不如作为教师要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6—13岁即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代,因此我们有理由、有必要、有责任让学生运用各种记忆方法多积累一些经典,向当下“以理解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提出挑战等等。凡此种种,不能一一赘述。当然,我也认识到,如果我们跳不出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不能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素质教育暨主题阅读的开展就会进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遇。
收获是丰硕的,但疑惑也是重重的。对于到底如何开展主题阅读,我仍处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情境,至多算是略知一二。因此虽然“其中有真意”,我也“欲辨已忘言”。
总之,通过读书,想到我校坚定不移地主题阅读教学思路。我似乎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春天,孩子们的幸福童年即将来临。刘俊祥老师说,小学生学习语文背是“硬道理”,写是“硬功夫”。那么对于老师来说,或许博学是硬道理,转变是硬指标,创新是硬功夫。主题阅读的道路漫漫而修远,我也愿意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上下求索,争取进步。愿主题阅读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灵,愿每个学生都成为读者,每位老师都成为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