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害怕学生沉默,认为沉默就是学生思维的停滞、教学效果低下的表现;学生害怕沉默,认为是被教师、同学冷落、孤立。现在教学研究表明,沉默有时并不是意味着教学断裂,反而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现象,教师若恰当利用,则可变沉默为有效的教育资源,从而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教学中的学生沉默并非课堂教学中的病态现象,而是正常状态,应当理性看待课堂学生沉默,巧妙应对课堂学生沉默。
积极沉默的主要表现有倾听型沉默。倾听型沉默是指学生融入教学情景中,静心倾听所授内容时所产生的沉默。当学生处于倾听型沉默状态时,学生的眼神始终追随着教师的眼神。
处于倾听型沉默状态下的学生其思路追随教学内容,而其外在的表现是无言语的,但学生的思维是敏锐的,状态是积极的。
例如,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绝句》(迟日江山丽)中的画面意境,学生代表朗读诗歌时全班静默,唯有那个朗读者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间。在诵读声中学生们聆听并构想着一副春景图,等朗读结束教师邀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想到的画面时,学生们踊跃分享。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静心聆听朗诵时的寂静代表着积极沉默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皆由课文内容所引领,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学生沉默也有消极的类型,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进展,是使教学效果低下的重要表现。是由学生认知困难所导致的沉默,给予的内容超越了学生的认知程度或者课堂承载量过重导致学生认知疲倦,由此所形成的课堂沉默,这是一种常见而典型的沉默。教学材料作为沟通学生与教学目标的载体,需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即己有的认知水平。例如,去年我带三年级,有篇课文叫《黄鹤楼送别》,要求四年级学生以知识经验去领悟如此依依惜别之情具有一定难度。由于难以理解,学生在教师提问时有沉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设置了很多个细化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承载量过大。教师为保证教学进度,赏析时基本自述。学生们不愿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及回应。由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学生欠缺思考与参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受到影响。
还有些沉默是学生忌惮于暴露自身弊端或不积极学习而有意识地避免与教师交流而表现出的沉默。这种沉默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及性格特点相关。知识基础牢固的学生更乐于回应教师提问,同样此类学生也易受到教师的关注,获得成功体验。而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师生对话中缺乏信心或因无法理解教师的提问而难以回应,形成沉默。教师对此类学生的关注及给予交流机会颇少,同时这类学生惧怕因回答失误而丢人,从而倾向逃避而保持沉默。
对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正确认识并恰当应对,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1.明确判断沉默类型
判断沉默类型是应对的前提,对教学中沉默类型的判断,可以借助沉默时的肢体语言来进行。肢体语言包括而部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这是最明显且最易观察的细节特征。积极沉默时,学生而部表情多严肃或浮现会意的微笑;眼神专注且集中于教师或教学材料之上,肢体上时而仰视黑板,时而记笔记,赞同时会轻微点头,存有异议时轻微皱眉与摇头。消极沉默时,学生而部无精打采,不耐烦或疲倦;眼神飘忽不定,无焦点,甚至有意识地回避与教师视线交触;眼睛长时盯着某处,但眼神涣散。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或转化消极沉默。从已有的研究及现实实践来看,平等是应对消极沉默的核心价值。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打破学生的消极沉默,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平等,激发自我认同感,增进主体意识,从而化解沉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入手:
首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传统课堂中,教师作为唯一中心,学生难以被平等对待。要应对消极沉默,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理解其作为完整的人具有的主体意识,不能将教师的观念、看法强加于学生之上,要求其被动服从,这样最易导致消极沉默现象的发生。
其次,课堂中平等关注每个学生。即避免以个人倾向选择交流对象,每个学生皆应得以公平的发言机会。例如,上个星期,我在班里上了一节趣味十足的导读课《猫哈拉商店》,先出示“商店”这个词语,接着我问大家,平时去商店里会买些什么,有的同学愿意说,有的同学则保持沉默,于是,我说“刘老师想去商店买一双运动鞋,这双鞋跑起来比高铁还要快,我还想买一副眼镜,带上它,我就能看到你们每个人心里想什么。”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居然还有如此神奇的商店?后面,我又对小朋友们说:“假如现在给你一次机会到猫哈拉商店,你想买什么?”班级里几乎举起了手,而我也尽量让每个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愿望。正是由于这个环节,后面的课堂氛围都非常得好。
2.学会谈话技巧
消极沉默往往伴随着学生对交流丧失兴趣、恐惧、尴尬等负而情绪。因此,教师拥有良好的交流技巧是化解消极沉默的最直接手段,这些交流技巧包括倾听、追问与反问。首先,学会倾听。倾听表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不盲目地打断学生,即使他们话语中存有错误,不急于反驳批判也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为化解沉默做好准备。其次,学会追问。学生话语间表达的内容可能只是其思考后的冰山一角,教师可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最后,学会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