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四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阳光学校 九月教学随笔 言淳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28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言淳     来源:原创

《语文园地二》教后反思

我的结对师父唐老师旁听并点评了这节课,给出了诸多建议。结合唐老师的点评指导,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在进行第一部分交流平台的教学时,我带领他们重新回到文章中去,让他们再次提出自己当时的问题,现在想来,这个环节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与先前的教学内容也重复了。回顾课文时,我应该站在学完单元的高度上去总结方法、提出新问题,在这个部分的教学更应当注重方法性。我可以把问题设计与之前的所学区别开来,用方法总领自己的教学,而不仅是让学生简单且重复地提问。

在教“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句话时,我单独把“患”这个字拿出来让学生猜意思,再顺着学生的回答,让他们把这个字的意思认作是不好的,坏的,再对这句话的句意进行了分析解释。这个字其实有三个意思,分别是忧虑、灾祸和害病,我在课堂上所说的“不好的”太过于笼统。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分析理解能力,如果这么教,可能会让他们“会错意”,浅尝辄止。在教学时,我应该在课件上出示“患”字的三个意思,再让学生进行选择,这样,更有助于他们的理解,也能让他们印象更深刻。与之相对的,在进行日积月累部分的教学时,我在稍作引导后,直接将句子的翻译呈现在了课件上,这样其实也不好。我应该用学生的语言、学生的方式来解读这句话,基于学生的理解来赋予这句话含义,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这次课堂中,我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自己有些话语的“指向性”不明确。例如,我在点评学生回答时,说“这个问题深度不够”,其中“深度”这个词就太过于含糊,学生无法理解深度的意思,我需要讲得更通俗、明白一些,评判的标准要是可以量化的、直观的。

针对学生的提问,我也有了相应的反思。像诸如“豆荚里为什么有五粒豆”这样的问题,其实是与语文学科无关的,涉及到科学、生物的范畴。老师在教学时,应该刻意引导学生避免提这类过于发散的问题,让问题回归到语文中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