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六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汤晓丹2020.9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28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汤晓丹     来源:原创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父母教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很多育儿理论甚至于科学文献都把环境几乎等同于家庭环境,或者说过分的强调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也就是父母的教养特别重要。这让我们不禁忧虑:可别孩子孩子,到底该怎么教养呢?

最近读了《教养的迷思》,哈里斯说:你对孩子的教育、对他性格的影响仅在家庭环境中有用,离开家庭这个环境,孩子会自动切换到适应当下环境的模式。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忧心忡忡,怼天怼地甚至于使家庭破裂的那些育儿分歧对孩子来说其实很无所谓,因为对他们的影响真的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甚至可以说,你自己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这感觉糟心不?

现在许多有关人格特质的研究都运用了行为遗传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结果明确且具有一致性:大体上,在被试的差异性中,遗传因素占50%,环境因素占另外50%。实验告诉我们,孩子最终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一半是来自基因的掌控,也就是你父母什么样,你的孩子会跟你很像很像。正如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如果你自己都不是天之骄子,也别强逼孩子了。

哈里斯提到,孩子并不会把自己在一个环境中习得的能力自然的迁移到另一个环境中去,他们只会快速的学会其他环境中的规则,进而在不同环境中来去自由。 她还举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发展心理学家卡洛琳•洛夫科利尔将婴儿放置在婴儿床上,丝带系在脚踝上,婴儿脚一抬上方的摇铃就会摆动,婴儿很快就能学会。但如果把床更换一个房间,或者把摇铃换成别的,婴儿就不会轻举妄动。她得出结论:婴儿与生俱来的学习机制就是——在某个场景中学到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场景。

所以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我们倾尽全力去灌输、改造一个孩子,他就能按照我们理想的去成长。这可能仅仅是一厢情愿,孩子注定是要离开父母,融入到整个社会当中。

当他脱离了父母的视线,接触到更多的人群,他发现他从家庭中带来的那些与周围格格不入,他会怎样呢?专家把社会化的责任安在父母的头上,觉得那些问题少年是父母没教好。但其实,父母无法无孔不入,孩子的社会化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自我完成的。

孩子的教养,父母责无旁贷,却也要明白其中的界限,认清自己并非是无所不能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