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教学随笔
朗读很重要。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是真的很“新”。第一次当班主任,第一次当语文老师,也是第一次真正的开始上完整的语文课,所以当我第一次给我的班级上课时,我很忐忑,我生怕这是一节“尴尬”的课堂。但是,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在课堂上学生给我的反馈还是可以的,只唯独一点,那就是他们的朗读。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由此可见从古代起人们就很重视朗读。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朗读、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朗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轻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小学阶段是人一生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朗读成为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增强记忆能力、积累知识的有效手段;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我看来,一个有语感的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是很“加分”的,如果语感的能力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就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多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有效之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在我上第一篇课文的时候,我就发现我们班的大部分学生朗读非常喜欢拖音,这就导致一篇原本非常欢乐的课文被他们读得很沉重,还因此经常出现读不齐的状态,这十分影响我的上课状态,让我觉得很“出戏”。同时对他们自己也有一定的影响,当然,我也在不断地纠正:1.利用泛读、领读、听录音等方式,让他们“模仿”学习,调整他们的语速、停顿等。2.教学时多创设情境,以情境导入展开教学。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感悟,逐步深入的过程。苍白的语言,单一的情境会使朗读陷入一潭死水,显得僵化、枯燥。只有把枯燥的文字符号变成鲜活具体的形象,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当局者去走近人物,感知事物,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