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习惯的培养
开学已经一个月,在老师们的耐心教导、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自己的努力下,孩子们正在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小学到校时间比幼儿园早,一天安排6节课,且每节课40分钟,每天有4 小时的集体教学时间。幼儿园的孩子,白天可以在园内午睡两个小时左右,下午还能吃点心;而小学的孩子没有点心吃,国庆过后没有午睡,即使在夏天也只是趴着睡50分钟左右。 再从休息时间上看,幼儿园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交替进行,而小学课间只有10分钟休息,室外活动时间明显减少。小学的学习、生活节奏明显快于幼儿园。这些都要求儿童具备承受重任务和快节奏的良好的身心素质。
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还是能发现孩子之间的差距渐渐拉开。习惯好的孩子听课注意力集中,发言积极;作业工整、漂亮;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学什么会什么,接受能力强,从而孩子越学越有劲。而习惯差的孩子缺少耐心,坐不住,有的表现为一会儿摸摸这,一会儿摸摸那,小动作不断;有的表现为不停地东张西望,和周围同学讲悄悄话,这样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也差。还有的就是做事丢三落四,拖拖拉拉……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我们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我想重点说说耐心倾听的习惯。在低年级的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镜头:课堂上,小手如林,孩子们踊跃发言,气氛很是活跃。一个孩子的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但是,他们都只顾着自己表达,而没有倾听别人的发言,以至于重复别人的发言或者别人好的见解也没有听到。有些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别人在回答问题,他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这不关他的事。事实上学会听别人说话很重要,课堂上需要孩子会听老师讲,会听同学讲,因为只有耐心的倾听才能引起深入的思考,有了专注的听,才会有准确的说。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聪明的“聪”字,“聪明”的孩子是这样的:耳朵会听,眼睛会观察,嘴巴会表达,会用心思考, “耳朵会听”排在第一位。怎样听?
倾听首先是一种态度。如果你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你不要求他停下手中的玩具,不要求他眼睛看着你,不提醒他耳朵要好好地听,那么,他就会边玩边听,这样的听反映出的态度不够礼貌。
倾听也是一种习惯。让你的孩子做到一次全身心地听容易,但几乎每次都能全身心地听,那就难了。
倾听还是一种能力。如果你的孩子,全身心地听你讲了几句话,而且他基本能够理解并复述你的话,那他才具备了很强的倾听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持续地培养。毫不夸张地说,倾听,就是学习的精髓和灵魂。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注重倾听习惯的培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