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彭峰老师《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有感
(曹仁花)
今天观摩了彭峰老师执教的《总也到不了的老屋》第一课时,说实话,彭老师的教学流程跟我的教学差不多,但他在细节上的处理却让我很有启发。本单元的课文学习重点是学习“预测”。彭老师带领学生回归语文课的本真,让孩子们学习“预测”、“猜想”。
帮了小猫之后,老屋又一次想倒下了。这次有没有倒呢?你又是根据线索来预测的?学生谈到了“题目、上下文的内容等”。这其实是对前面预测方法的一次回顾。在孩子们交流后,彭老师总结:预测是阅读的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我们预测。最后,彭老师出示本单元的导语,让学生明白,本单元都要用预测的方法来读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要用“预测”的方法来学课文,让孩子们带着任务去学习会大大降低猜测的趣味性。彭老师一直在无痕渗透,到课堂的最后才总结阅读方法,出现“预测”这一概念性的词语和句子。
我也有一点个人的浅薄看法。彭峰老师从旁批、插图、题目等方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说一说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疑问。然后,老师让孩子们一边读1-10段,一边思考: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老屋很老了?用横线画出来。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们学会运用“文字线索”进行猜想。从逻辑上来说,老师的这些活动都是要教给孩子们预测与猜想的方法,是挺好的设计。只是有些遗憾的是,彭峰老师把自己的标准答案都做在了希沃课件里,通过蒙层擦除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实,今天我们使用的是触摸式互动电视,很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即时书写”,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把学生生成的关键词随时标注出来。这样一来,既体现了学生的生成,也减轻了老师做课件的负担。当然,如果更进一步想,是不是可以让学生们在划线的时候,就先在自己在书上做一些标注,如这些线索是从哪个角度来进行描述的。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两三个做好标记的书本直接拍照,来进行比较分析,也会让学生很直观地自己学习表达、书写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以生为本,关注课堂的生成点,启发学生一课一得,我还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