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教与学——名师谈家校教育》,最初是被“名师”两个字吸引过去的,读完更从心里敬佩这些老师。
这本书里,有后进生改变的温馨故事,有家校合力沟通的奇迹,有智慧的绽放也有心灵的回应。一边读,一边联想到我的教学,我的学生,我的学生家长,一路琢磨一路收获。
在思辨中统一,寻求尺度
这几年社会有个共识,现在的老师不好做。我们面对的是儿童,重不得轻不得,打不得骂不得。加上这个补习班遍地开花,全民都重视教育的年代,如何教育孩子观点百出。
在《名师谈家校教育》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观点”。黄全愈老师认为要“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认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输在起跑线上”并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傻跑。可是,《超越极限》第四季节目给我们展示了社会资源分布的差异,借高考这一契机,以“6步实验”的形式及充满激情的话语,进行了一场对父母对孩子的“戳心杀”。我们可以明确看到,赢在起跑线的孩子确实有优势。
尹建莉老师认为“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她不尊重儿童,不符合人性,实际上它无教育要素,只是一种破坏力。可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虽听上去野蛮,但确实有很多这样教育获得成功的案例。
名家之说确实有其见地,我们阅读学习,也应该辩证地思考运用。黄老师的“输在起跑线”观点如果放在不思进取的家庭中,父母就破罐子破摔,任孩子随意发展也不行。但是,太过追求“起跑线”,要父母榨干自己成全孩子也不可取。“赢在起跑线”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斗志,“输在起跑线”是一种坦然等待的艺术。或许,我们的教育应该寻求一种尺度。在尹建莉老师谈论的“严厉教育”上,我们该有严格,也该有温和,这既是对立,也是统一,只是这个度需要因人而异作调整。
在心态上放缓,寻求成长
书中何晓宇老师说得不错:“作为班主任老师,如果说他最大的痛苦是没能帮助到那些深陷困境的同学,那么,他最大的快乐则是看到学生的成长。”
成长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幸经历过大循环的教学,看着学生从天真可爱的小豆豆,长成一个个小小的少年。陪伴他们从无知懵懂,走向有智慧有情感。我觉得教育就像织毛衣,我们拉出经纬线,把一针针教诲和知识,织进孩子们成长的岁月中。
这本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平静”“交谈”“一起”“逐渐”“越来越”……这些词语的背后,是孩子们缓慢的调整过程,是孩子的成长,也是我们老师们的成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我们在一边教一边学,借用书中肖梦华老师的话:“我们借着孩子的爱感受着这世间的爱,借着孩子的爱不断自我成长,努力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