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人,心中有人
——读《穿行于基础教育的森林》有感
本月读了第二章五彩斑斓的学生世界,感触很多。书中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对学习困难、不合群、调皮爱闯祸的学生,有的教师因束手无策而苦闷不堪,有的教师在“师爱”和“爱不起来”间徘徊不定,有的教师心灰意冷而冷漠处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认知的主体。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如果教师一直只将成绩视为学生优劣评判的单一标准,那孩子也会将成绩好坏视作自我评价的唯一砝码。”我感觉这是我的真实写照,因为高中录取率不到百分之四十,所以我把成绩看得很重,每天都纠缠在题海里,我很少关注学生学习以外的状况,学生的身体怎么样?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不专心听?有没有遇到难题?这些我都不怎么关心,我只关注今天要上交几样作业,哪些学生没有交作业。用成绩作为判断学生好坏的标准,使得我对一些学习态度不好的孩子日以冷漠。每两周我会发一次奖励,但是奖励也是作业做得好,上课认真听讲的孩子,一些学困生从来没有得到我的奖励。书中说“要做到‘有教无类’,不能把一部分学生放在阳光下,另一些则成为视线的死角,选择性地忽视”,“引导每一个个体更好地发展,不做千篇一律没有性灵的躯壳”。我却忘了对学困生的鼓励和关怀。
教学的时候,我也没有做到心中有学生,而是一味的赶教案。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很多,我们班的孩子理解能力、阅读能力都一般,如果细细地耐心引导就要放弃一些教学内容,我舍不得放弃教学内容,所以常常把课堂上成满堂灌输,我无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各抒己见,就没有办法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引发他们的共鸣,给予他们启迪。我听了同级部朱晓红老师的课,差距很大,朱老师的课特别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思维发生碰撞,学生的回答常常会让人眼前一亮。下一阶段,我应该尽量删减一些内容,让教学内容符合学情,尽量定定心心让学生多说,得到表达的机会,以引导为主,而不是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