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目标:简要了解人类航海史,认识郑和远航壮举是中国的睦邻外交,有别于西方的殖民航海探险活动;借助他人作品帮助学生感受他人的智慧,分析画作中呈现的远航图景,梳理他人的创作方法,为学生的认知、理解、想象和创作提供帮助,并以艺术性的手法进行主题创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了解人类的远航史与意义,通过文学作品开启学生的远航之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思维,以师生间、生生间的探讨为基础,引发对远航的思考,寻得恰当、有效的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简要了解人类远航的起源与历程,回眸郑和远航的壮举,从中体会远航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与意义,感受人类拥抱海洋的勇气、豪情与胸怀,激发学生对前人的敬仰和对海洋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对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始终的航海壮举的了解,感受人类拥抱海洋的勇气、豪情与胸怀,激发学生对前人的敬仰和对海洋的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对远航投注兴趣与热情,并引导学生将现实赋以幻想,让心灵插上羽翼,编织诗意、奇幻、美好的远航之梦。
教学难点:
1. 通过赏析他人的作品,梳理创作要领。
2. 既要凸显主题,又要展开想象、激发创意,表现梦中远航途中的节点与历程,呈现富有个性的绘画作品。
3. 注意现实与梦想的勾连与融合。
一、感知与体验
1. 了解仪器用途,感受古人智慧。
教师出示600多年前我国明朝使用的水浮法指南针和400多年前欧洲人使用的星盘和罗盘,请学生猜测“什么时候需要用到这些仪器”。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古人善思躬行,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中,发明了这些仪器,在航海中用来测量陆地的纬度和船只在海上的位置,以此判断行进方向。
2. 了解人类航海史,体悟先人对海洋的探索精神。
以设问的形式,引发学生对人类航海源起的猜想:“人类何时起涉足海洋,实现远航?”
师小结:对浩瀚大海的好奇和探索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始终。在遥远的古代,海边的居民把渔猎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对海洋彼岸的向往使世界上著名的海洋民族相继应运而生,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先民便已轻舟出海,成为世界上最早探索海洋的族群之一,5000年前的两河流域先民用芦苇等自然植物扎制大型帆船,也成功地进行了远航。
3.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引发对“远航”的思考。
设想一下,远航途中,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人们会遇到什么吗?
师:人类面对险象环生的海洋,勇敢地与风浪搏斗进行海洋探险活动,在你们的脑海深处,对人类古老的远航有哪些了解?那些远航对于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师:众多的航海历程,发现了大片的海上陆地,逐步把东、西方捆在一起,使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今,利用船舶驾驶和航海的高技术,令人刺激的梦幻般的海上活动依然如火如荼,成为令人心醉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人类的远航史,开启我们的远航之梦。(板书课题:梦中的远航)
二、学习与创作
1. 简要了解“郑和下西洋”,浅析其意义与作用。
师:在我们身边的这块土地上,曾有过举世闻名的远航史,你了解吗?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都到了哪些地方?
(东南亚地区、印度地区、阿拉伯地区、非洲地区)
师:郑和七下西洋有什么收获?(教师要先行了解,学生可知一二)
远播中华文明:文化制度的外传、来华使者的交流。
推动各国了解:友好相待、开阔眼界。
开发东南亚:移居东南亚的华侨、华侨对东南亚的贡献、华侨对郑和的崇敬。
促进物资及技术交流:输入中国的物品、中国的输出品。
师小结:郑和下西洋是中国的睦邻外交,有别于西方的殖民航海探险活动。
2. 沿着历史的足迹,“亲历”异国的风情。
师:600多年的岁月,郑和曾经亲历的地方现在会是什么样呢?想不想沿着历史的足迹,“亲历”一番异国的风情?
以超链接的形式,与学生一同感受东南亚地区、印度地区、阿拉伯地区、非洲地区的风土人情,增强学生的感知与体验。
3. 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远航”的梦想。
师:地球很大,浩渺的大海连接着世界,你还想远航到哪?
图片欣赏,领略世界各地的风情,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大海上还能见到什么样的景致?
(视频播放)感受海浪翻滚、海面鱼跃、鸥鸟飞翔、落日余晖等美妙奇特的景致。
4. 托起想象的翅膀,开启“梦中的远航”。
师:世界的绚烂与缤纷,激起了无数人的航海梦想,看!英国有位叫格列佛的医生曾多次远航,你们知道他吗?来介绍一些他远航途中发生的故事。(教师可详尽了解《格列佛游记》的故事情节,学生能简要地提及一二便可)
《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
乘“羚羊号”起航飘到小人国;乘“冒险号”起航到达巨人国;
乘“好望号”起航到达圣乔治要塞、到达飞岛国、到达拉格奈格、去往日本;
乘“冒险家号”起航到达名都花园、到达慧骃国、到达湖心公园。
师:格列佛所到之处充满了奇幻,让人不禁赞叹作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使这个故事能深深吸引读者,让人回味无穷。同学们有没有兴趣、穿越时空,也到奇幻的世界亲历一番?
师:让我们躺在这张船形的床上,或者身处海蓝世界中,闭上眼睛,在阵阵海浪声中做个远航之梦吧……远航途中有哪些见闻?所到之处有什么特点?(播放海浪声)
5. 集思广益,构思“梦中的远航”。
师:与你同座的好朋友说说梦中的远航,也与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你的远航之梦。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描述,将他们梦中的远航提炼出一些关键词,如快乐、奇特、惊险、美妙、离奇等,并将之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梦中的远航应是诗意、奇幻、美好的航海历程,同时也暗含着人们的梦想。
欣赏美术教科书中的作品,感受他人的智慧,分析画作中呈现的远航图景,梳理他人的创作方法。
师生探讨,得出结论:梦中的远航可以再现或想象远航途中的见闻,绚丽的海景、神秘的海岛;可以航行至现实世界中内心向往的地方,也可以穿越时空,到奇幻世界。
从画面构图、表现内容、表现手法进行构思,尝试性地勾勒草图,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形成一定的创作思路。
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受同龄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与情趣。
6. 示范讲解,引领绘画创作。
构思:根据之前的学习,规划调整创作的主题内容,预设画中的具体事物、集体形象,想象自己画面的独特性。
构图:根据构思进行画面布局,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船只、人物、景物的关系和位置。
从画面的前景或主要事物开始入手、逐一描绘,注意形象的生动性与美感。
添加背景,涂色,完善画面。
7. 展开想象,创作“梦中的远航”。
提出绘画建议:根据自己的构思、发挥想象,大胆创作“梦中的远航”。
三、评价与回味
1. 师生回顾本课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选择正确有效的评价取向;
师:结合黑板上书写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创意,是否展现了梦中远航的快乐、奇特、惊险、离奇等,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间接体会远航的诗意与艰辛。
师:引导学生结合儿童美术的特征,看赏、鼓励同伴们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看看谁的远航最有趣、最离奇、最独特。
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体验自己的成功经验或遗憾,也可以是有些还未解决的疑惑;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自己获得了哪些收获?自己的作品中最得意的地方是什么?
师:绘画创作过程中有什么遗憾?
3. 从美术学科“双基”出发,结合儿童美术特点,对学生作品中的线条、造型、色彩予以必要的点评,引导学生用笔大胆、线条流畅、造型有个性,画面富有想象与创意。
四、拓展与延伸
1. 从航海家翟墨的行动中,感受人类拥抱海洋的勇气、豪情与胸怀。
现代航海家翟墨自2007年1月6日至2009年8月16日,独自一人航行二万八千三百海里,完成了中国首次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
我们一起读读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翟墨的颁奖辞: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
你们觉得他的航行会遇到困难吗?他的举动有意义吗?
2.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看一看翟墨写的《一个人的航行》,去感受能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生存下来的能力,那也是一种美。
学生在本课作业之前,首先要对航海有个较深入的理解,理解远航的艰辛、远航的意义、远航的梦想,有了这些前置性的心灵感知才能生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与创作灵感。这实际上也是学生作业的一个内在部分,学生正式的作业是要把心灵内在的感知与理解外显为可视的绘画作品,这一部分将是学生作业的难点,难在画面的创意与形象的表现。我们希望学生打破“陈述性”画面,如“我”“船”“景”的简单而平淡的组合,引导学生将远航视为一种美好、奇幻的梦想,让学生的思维跳跃、飞翔于现实与梦想的勾连中,并从他人的作品中感受丰富的想象力和他人的智慧,展开想象,在“梦”中大作文章,创造出充满奇幻的“梦中的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