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假如灯熄灭了》有感
横山桥中心小学 是轶群
近期,读了孙道荣的《假如灯熄灭了》一文,感触颇深,文中的老师与家长交流分析了孩子们对“假如到了晚上,家里的灯突然熄灭了,你怎么办?”给出的不同答案。最后跟家长说:“假如一盏灯熄灭了,我们就打开另一盏灯吧。”
感触一:这个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他善于与家长沟通,以分析答案的形式告诉家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有自己的特长,家长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发挥所长。这老师也是真正了解孩子的,他善于分析,善于发现,善于分享,懂得沟通。
感触二:我们作为老师,对每个孩子必须做到完全了解,每个孩子天分不同、特长不同,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了解了学生,我们才能因材施教。平时很调皮,啥也不在乎的孩子,你可以狠狠地批评;对于那些平时就胆小而且听话的孩子,必须非常和蔼可亲地进行对话,否则他们心灵会受不了;对于那些看上去调皮但又胆小的孩子,就应该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吓唬,否则孩子更害怕,老师的要求更达不到。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做到既要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又要达到教育的目的。世界上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教育方法适合所有的学生,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感触三:文中最后有句话“假如一盏灯熄灭了,我们就打开另一盏灯吧。”是啊,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要多加尝试。在人生的道路中一条路不通了就走另一条路吧。
每个孩子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在那些先天的和后天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会使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时间表,作为家长,你不要不加分析地随便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作对比,而是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你的孩子的“特别”之处,知道了你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才能够针对这些特别之处采取相应的特别的教育。
如有些能力是你孩子的强项,那么你可以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望子成龙”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完美的,往往为孩子的出众之处而沾沾自喜,却难以接受孩子的不擅长之处。要做一位好的父母,一定要懂得尊重和接受你的孩子的特点,遵循孩子的发展水平进行因材施教。
这个世界上,有像莫扎特那样具有音乐灵性的孩子,有像毕加索那样具有绘画天赋的孩子,有像戈登拉姆齐那样对美食充满灵感的孩子,有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那样对科学和宇宙不停思考的孩子,有像普希金那样写出卷卷诗歌的孩子,有像圣罗兰、香奈儿那样能够创造时尚的孩子……
总之,不管老师和家长,只有我们帮助孩子发现了天赋,在教育过程中才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够给予孩子扬其长处的教育,孩子才能够因为天赋才能的极致发挥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对于孩子,我们不要苛求他做到“全面发展”,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的孩子,只要我们不浪费孩子的天赋才能,不纠结于孩子的短处,与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补短,不如给予孩子更多的机会将长处延伸,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帮助孩子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获得自尊和自信。
但遗憾的是,我们往往被“木桶理论”局限了,父母们将孩子绝大部分宝贵的时间,用于去弥补短板。其实,木桶理论更多地适用于组织和团队,而不适用于个人成长。父母应该让孩子尽情发挥他们的天赋,不要太在意那块短板!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况不一样,有的孩子数学能力好,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好,有的孩子对英语特别有感觉,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就是这个道理。不要浪费孩子的特长,不要纠结孩子的短处,不要浪费许多时间去弥补孩子的缺陷,而要将精力、金钱、时间用到发挥孩子的长处上,把孩子的长处发扬到极致,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够帮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让孩子用自己的长处傲然立足于这个世界!还是以这句话结束全文:假如一盏灯熄灭了,我们就打开另一盏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