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11月教学随笔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3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鲍莉     来源:原创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这两天我观看了2020年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的网络直播视频,连续听了几位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精彩讲课,感受颇深。尤其卞晓辉老师的讲课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仔细推敲、细细揣磨了的设计思路:整堂课上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创设情境-建立有余数的除法模型-解释与应用三步教学过程,使整堂课充满生机,老师讲的顺畅,学生学的容易,教学效果非常出色。本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效的情境——贴近学生

卞老师把教材中的例题情境换成了更贴近学生的运动会游戏,从游戏中引入数学知识。“小球不要掉”的2人游戏、“木棍不要倒”的3人游戏、“火车开开开”的4人游戏和“车轮跑跑跑”的5人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结合每一小组的人数,让每组的学生任选一个游戏,保证每个人都能玩的方式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这样的情境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比较自然,贴近学生,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有效的提问———故意出错

教学中卞老师的提问很有针对性,例如:12÷4=3(组);13÷4=3(组)……1(人);14÷4=3(组)……2(人);15÷4=3(组)……3(人);16÷4=4(组),卞老师提问:哪些有余数,哪些没有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其次,在细节设计上故意出错。在交流16÷4=4(组)时,卞老师呈现了学生的两种情况:16÷4=4(组);16÷4=3(组)……4(人),比较中学生会发现错误,每个算式都有除数 4,余数分别是 1、2、3。可能是4吗?强调满了4人,又可以组成一组。还可能超过4吗?从不断地疑问与论证中找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

第三,在教学中嵌入相关问题,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意义。例如,玩“车轮跑跑跑”一:17个小朋友,每(5)人一组,分成几组,还余几人? 17÷5=3(组)……2(人)。 二:17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还余几人? 17÷3=5(组)……2(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三、有效的跨越——思维梯度

卞老师在练习设计的梯度上下功夫。 精选、设计、创新优秀试题,层层递进。 从基础到提升,层层深入。先是看图填空复习最基础的有余数除法,再是拓展提升。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找余数。()÷6=()……?“?”代表的是什么?余数可能是几?采用男女生大PK,出现各种数字,选出符合算式的余数。二是找除数。()÷?=()……6。“?”代表的是什么?除数可能是几?两个练习进一步地强化了学生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除数比余数大”的理解。

四、有效的提炼——突出重点

一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分一分、圈一圈加强学生对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二是进一步相互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建立起语言表达和符号表示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余数比除数小”这个重点。三是结合精选的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为学生积累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这节课卞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不光如此她的课堂教学姿态、 简练的语言、游刃有余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引导能力也让我深感佩服,敦促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和锻炼自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