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感
——培育站第五次活动听课心得
培育站第五次活动,聆听了四位老师的语文课,感受了四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展示,让我印象更深的是六年级的两节课,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鲁迅”以“作品”的方式进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教材的课文是《少年闰土》,这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形象。“鲁迅”以“纪念”的方式进入教材的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周晔以亲人的视角,通过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对于这两篇精读课文,我认为,我们应当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来认识鲁迅及其作品。因此,从“初识鲁迅”的角度出发,《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读懂鲁迅,而在于让学生喜欢鲁迅,亲近鲁迅。
一、走近闰土,感受童趣
作为本单元的首篇文章,《少年闰土》开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那幅月夜之下“看瓜刺猹”的静谧图景,瞬间就把学生带进了作者所描绘的田园世界里,同时开启了学生进入鲁迅作品世界的绿色通道。 对于本文,我们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去尽情感受那些洒落其中的童趣与情谊:“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中对闰土到来的热切期盼,“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的一见如故,讲述“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的津津有味,和闰土分别时“我急得大哭”的无可奈何……和这样的真情文字接触,学生的心底自然会产生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与认同感。因此,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受童真童趣,产生情感共鸣,是文本教学的有效切入点。
二、亲近鲁迅,感悟亲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周晔站在侄女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伯父生前的感人故事,追忆和伯父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品读着每一个文字,凝望着每一幅画面,深感每一处都涌动着浓郁的亲情与无限的怀念。 仔细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伯父”这个称呼在全文共出现了34次,这发自心底对“伯父”的声声呼唤,浓缩了伯父和侄女之间的深切亲情。因此,“伯父”就是一个最好的教学切入口。“伯父”这个字眼,让课堂充盈着亲情与关爱。因此,我们可以以文章第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悲痛感情的一句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为红线,串联起全文的理解,丰富鲁迅先生的形象,感受其伟大人格的魅力。 在随后的教学中,通过学习“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感受鲁迅先生的慈爱宽厚、幽默风趣、爱憎分明。而在理解每一则小故事之后,都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当然,如果我们仅仅把鲁迅视为一个普通的伯父,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伯父的这些平常故事中,引领学生去感受鲁迅的“非比寻常”。
《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两篇文章只是拉开了小学生“初识鲁迅”的序幕,而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阅读与理解是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的。我们应当秉承“从人性的角度亲近伟人,从孩子的角度阅读鲁迅”的教学理念,站在学生的思维水准和认知能力基点上,引导学生认真地品读鲁迅作品;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与审美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鲜活可亲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