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
五年级 张亚峰
周一贯主编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文体教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课例。
在长期教学的听课议课磨课中,我发现很多老师认为我们所有的课都可以用一种方法来教,即: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结作业。一个语文老师面对所有的课文都这样教,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阻碍我们的专业化成长。当我们的语文教学落入模式化的套路中时,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固步自封。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看似上了数百上千节课,其实只教了一堂课。我们必须明确“文体有别,教法各异”,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设计往往有很大的区别。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现象,我们急需要强化文体意识。
“文无体不立”,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文知识都是绕不开的基础。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文体主要是: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
现行教材大多是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组合的单元,特别“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般会分为“人与自然”“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科学精神”等专题。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许多名师积极探索,或通过重组让选文按体归队,或通过添加置换让文体成群结队,或借助群文阅读让文体焕发异彩。比如注重言语智慧的薛法根老师就依据文体将现有的教材课文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以文体为核心的课文单元,实现一类文体一个单元的类篇教学。
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文就能大气,不拘泥于零敲碎打,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言就能准确,在发现语文内容之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内容的确定就比较准确;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教得轻松,提领一顿之后发现文章是这样编织起来的,于是自言自语就抓住核心,直指人心,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能教得深刻,肯定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抓住文本写法形式上最大的亮点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