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在活动中提升观察力 ——《观察物体》有感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02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周蓉2     来源:原创

在活动中提升观察力

——《观察物体》有感

观察是认识和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的重要方法。在观察物体时,能不能抓住某一物体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主要特征,往往受制于观察能力的高低。而观察能力是在观察物体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本节课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怎么看

1.给予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在生活中“看”。

生活既是数学的源头,又是数学学习的天然大课堂。生活中几乎包含着小学生所要学习的全部数学知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堂上的数学学习之间又有着许多交集。如何把这两个世界融合起来,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很关键。老师采用了教室里前后的两张照片,逐步总结出,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场景也是不一样的。孩子每天都进出学校、教室,通过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数学,培养数学的眼光。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看”的欲望。

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于观察,离开观察谈空间观念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王老师是低年级教学的能手,“请来了一位小客人” “喜欢它吗”“悄悄告诉它你坐在它的哪里”“架起相机,来给他拍张照”等一系列的话语,成功地激发了孩子“看”欲望。

3. 精巧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有效地“看”。

老师采用了分组教学,并为每个小组准备学具。这样在观察时,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自主观察,进行思考。

究竟让孩子们看什么,怎么看呢?老师分四步实施:第一步,在自己的位置上给小猴拍张照,然后闭眼想一想,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贴在题板上。此环节,通过让学生拍、说、找、贴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观察、表达、判断的机会,让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为下面的观察活动奠定了基础。第二步,为学生提供了在其他三个位置亲历观察的机会,并及时把在各个位置看到的样子和对应的视图建立联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就不同。并从中发现了难点:在小猴的左右面拍到的照片,正好相反,但是不能确定。第三步,为了解决孩子们在上一环节遇到的难题,再一次到左右面观察,辨析左右面观察到的视图,明确:观察者在小猴的左面,拍到小猴左面的照片,在小猴的右面,拍到小猴右面的照片。第四步,出现4幅图,分别说一说是在小猴的哪一面看到的。第五步,从观察一个物体到观察两个物体,在小猴旁边放了一个桃子,再次经历上述的四步。“看”的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把学生“看”的质量逐步提高。在这个“看”小猴的环节,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经历去体验,只有让学生去经历数学过程,才能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我们的孩子在数学课上,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会连线做题,更应该得到观察的方法和经验,这些才是学生观察力提升的根本。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