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十一月教学随笔:细微之处见真知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03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吴焱云     来源:原创

细微之处见真知

一节课的优秀与否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它是教师对学生、文本、教学目标和路径以及教学语言的认识等方面的综合性呈现,任何一部分的问题都会影响课堂的效果,所以每一个环节都要思考。下面我将结合《一分钟》的教学,谈谈今后教学中的努力方向:

一、读懂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的把握出现了偏差。如在梳理文脉的过程中,虽然知道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中元元发生的几件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却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过分提高了教学要求,使教学和学生之间发生了脱节。

比如自己在一备过程中,我的教学路径是:抓住元元“后悔”的情感→找到元元后悔的体现(神态和两次叹气)感受一分钟的重要→和元元一开始的不在乎产生对比,产生矛盾→探究原因、理清事件。

但我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低年级的学生是天真烂漫的,在他们的世界中就没什么不快乐的事,又怎么会在没有任何引导和铺垫的情况下对“后悔”产生认同感呢?“后悔”一定是在深入研读文本、感受文本,使学生随着教学的深入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认同。

另外,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板书:如(文中)“红灯亮了”,我却用逆向的思维像学生展示“错过绿灯”,使学生不太容易接受,也就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此外,自己在教学语言上,尤其是对学生的引导上也存在着不足。问题太过琐碎零散,缺乏整体牵引。

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导致了课堂脱离学生实际,使得这更像是老师自己的课。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读懂学生,走近学生是我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二、读懂文本

读懂文本是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单元说明指出: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仔细想了想才发现这一句话里其实就已经提示了老师要注意两个教学点:首先要“根据课文信息”,在充分挖掘课文信息之后,再对文章进行“简单推断”。这句话在《一分钟》这篇课文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文章中对元元错过绿灯是这么表述的:“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而“错过绿灯”是逆向思维,刚开始还有点不解,觉得没多大差别,但细细想,就发现了问题。

文章中呈现“红灯亮了”是为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眼中,最明显最直观的就是看到了红灯,知道不能走,需要等车了。所以文本将这一点直接呈现了出来。而教师要呈现“红灯亮了”,则是要去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一年级上学期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就是“找出课文中的信息”,这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在这里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的最直接的信息就是“红灯亮了”,找出这一信息是学生能达到的学习实际。所以这一点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研读文本的重要性。

另外,在研读文本,感受元元心情变化的时候,我对文本的研究也要更加深入。其实在元元“不在乎”和“后悔”之间还藏着元元因为耽误上学而产生的“着急”的情感。此处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发现。还有对于“一分钟”到底是长是短?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其实随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在研读文本时要注意思考,引导学生感受“一分钟”的细微变化。

而用“要是……就……”的句式说文章内容则是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后,产生的“简单的推断”,就更不应该放在第一课时了。对字词的教学也应更加贴合教学实际。

三、读懂自己

这次教学也解决了两个一直困惑着我的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我们班学生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第二个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明明看了很多资料,却越看越摸不着头脑。其实就是因为自己对文本的研究不够深入透彻,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不透,从而容易被各种信息影响,失去判断能力。

另外,如何做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如何落实字词教学的“类化”、如何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径等都是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也会多思考,多请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