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李镇西、窦桂梅等老师共写的《教与育》,里面主要分享了他们所遇到的许多事例。
其中几句话让我感触很深——“这种尊重当然是双向的、平等的,但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往往只是子女对父母的尊重,而忽视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这不仅仅是父母的问题,我觉得在学校中,尤其是小学中,这个问题也会存在。因为小学生还是极不成熟的个体,他们对老师很依赖,尤其在遇到许多不能处理的问题后,第一想法会是寻求老师的帮助。这也是为什么在小学生面前老师的威信是最足的。我们班家长甚至会打电话请求我帮忙,因为她所说的孩子根本不愿意听,她希望我这个班主任去告诉她的孩子,妈妈所说的话是对的。但到了第三年,我开始习惯这种在学生面前天生的威信,并且开始利用起它。当学生不听话时,会用毫无还嘴的语气要求他做一些事。我要求午睡课前将作业完成,当看到个别学生没有完成的时候,我不听任何解释,直接说他们不懂得挤时间,太拖拉(事实上的确有些学生存在特殊情况);我要求绝对的安静,后来有些变态到即便是下课,除了上厕所喝水,也不许发出声音,即使作业写完了,也只允许在外面说话,教室内要自动消音;有什么同学A犯错,我误认为是同学B,便不分青红皂白将B批评了一顿,直到学生告诉我真相,可为了所谓的老师的威信,担心跟学生道歉后他们就会爬到我头上,便假装没听到仓皇而逃。究其原因,是我越来越不将学生看成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了,我不是在教书育人,而是在培训一个军事化基地。教师的确是个复杂的职业,对待学生,不能是绝对的仁慈与友善,这样他们不会你的话;但也不能太刻板,会将学生成为千篇一律的雕刻品,中间的度需要自己把握。但做事不应该忘掉初心,所有教师的出发点都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既然如此,我们应该首先正视,学生是个“人”,我们需要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我们不应该以粗暴方式去践踏孩子的“神圣领地”。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老师尊重孩子的心灵世界,并且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而非故作姿态,孩子也许会向你敞开心扉,只有打开天窗,才能说亮话。毕竟,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