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天然的诗人,其模仿力也是超强的。只要是浸润在文字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爆发出来的文字功力常常会令人刮目相看。“一班小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不,刚学了一单元的儿歌,孩子们通晓了点节奏感和韵律感,我就引导孩子们抓住秋天的特点,用半节课时间共同创作了《秋之韵*拍手歌》。10小段儿歌的诞生过程,真的是你一言来我一语——有的是学以致用巧妙迁移,有的是灵感突现脱口而出,有的是耐心启发画龙点睛……总之,孩子们的思维水平在上升,语言表达在完善,激情澎湃!而我,俨然就成了课堂的打字员,每斟酌完一段小诗,孩子们都会拍着手念一念,品一品,享受着小诗人的无上荣光——
《秋之韵*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秋天景色真美丽!
你拍二,我拍二,枫树叶子红艳艳。
你拍三,我拍三,银杏叶儿像把扇。
你拍四,我拍四,菊花盛开姿百态。
你拍五,我拍五,桂花绽放香满屋。
你拍六,我拍六,稻谷金黄粒粒香。
你拍七,我拍七,苹果桔子甜滋滋。
你拍八,我拍八,棉花姑娘笑哈哈。
你拍九,我拍九,高粱举着红火炬。
你拍十,我拍十,秋天丰收大果实!
像这样,孩子们在朝于斯,夕于斯的悦读中渐渐摸着了门道,类似向读学写的案例还真不少,再举一例——
某日读唐朝国民诗人白居易的《遗爱寺》,浅显易懂,尤其是第三、四句,一读画面感就浮现在眼前——“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孩子们读着想着,体会到了庐山香炉峰脚下的山林是多么幽静美好啊!我说,那咱们校园美不美?你能常常听到什么声?看到什么景?小脑袋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的说是读书声,有的说有音乐课的歌声,有的说下课了有欢声笑语,有的说有绿树红花……哈,对极了!那就跟着白居易写两句吧!于是继续请他们加工斟酌,就有了“时时闻书声,处处传笑语。”等多个版本。
再来读前两句——“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这白居易在遗爱寺边干什么呀?孩子们读出来他在玩石头、找野花,都觉得他挺贪玩的。“老师,白居易是不是还会在溪边打水漂啊?”哈哈,可以啊,他在山林里游玩自由自在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累了在大石头上躺着枕着溪流入眠也可以啊!孩子们更兴奋了,也流露出羡慕之色。那想想我们在校园里能干什么呢?也来聊聊啊!于是孩子们就扣着“干什么+在哪里”的句式来模仿——“读书教室坐,游戏操场行。”嗯嗯,挺会依葫芦画瓢的!
接下来,挑自己喜欢的词句连起来读读看,是不是一首小诗啊?是的,是的,自己鼓起掌来了!那我们的小诗取个什么名字呢?“横山桥中心小学”,这个太长了吧?“横小”,又太没味道。咱们这儿是学校,你们刚才说了个学堂不是挺好的?嗯嗯,就叫“横小学堂”吧,一致鼓掌通过!
又一个声音迫不及待地响起来——“老师,诗人写谁啊?我们写什么朝代?”哈,想着名扬天下呢!没错,写诗不得写诗人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嘛!得,就写“现代某某某”!“老师,我们能把这首诗写在白居易诗的下面吗?”当然可以啦,写吧,写吧!
哈,一节早读课,我们45个人就这样做了这件没用的事!但是,我们很开心,把时光耗在看似没用却很有趣的事情上,我觉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