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有感
作为新教师,把握课堂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很重要。听完课以后,我思考了本次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
《诺贝尔》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写作方法的指导。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私以为是稍偏重了后者。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了采用典型事例介绍人物、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学生的帮助引导不仅体现在课堂之上,更体现在本节课前的精心铺垫。有类课文的单元导读,对《诺贝尔传记》的指导阅读。从课堂导入时,同学聊诺贝尔的环节,我便体会到教者的用心。正因为有前期的工作,本课就不必再探讨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同学们对诺贝尔的认识始于课本,却已超越课本。对诺贝尔的可贵品质也通过文本有了一定体悟。所以教者一开始就抛出了“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件事来介绍诺贝尔?”的问题。接下来的教学始终紧扣这个问题,落实到了细节。在交流发明炸药这一事例时,一位女同学提出从第9小节中的一段话感受到了诺贝尔可贵的品质。在赵霞老师的引导下,同学将注意力放在了8和9小节,通过语言、环境两个方面感受到诺贝尔不怕危险,献身科学的品质。又通过发明炸药过程中遇到的其它坎坷与伤痛的品读,去体会诺贝尔是一个精益求精、热爱科学、坚韧执着的人。教学完第一个事例后,又以“作者又为什么选取第二个事例?”来抓住主线继续教学。学生各抒己见,教者最后总结写法。学生明白了要选择典型事例去介绍人物,典型事例能够表现人物品质。在细致探讨事例及其所表现的人物品质时,个人认为解决了一个问题:“作者在典型事例的叙写中,是如何体现人物形象的?”用上了人物语言描写,实验室爆炸后,人们的表现同诺贝尔的表现做对比等等。而这些其实都是属于文章的写作方法的教学。
到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写一篇100字的诺贝尔小传。那么教学重点就更加清晰。赵霞老师的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醍醐灌顶,“从一本书到一篇文章,再到一段话”,这不就是选取典型事例的具体表现吗?让学生写小传也是让学生明重点,学取舍的方式。有主次、有详略才能让一篇文章精致。
我看到了课堂的精彩,但我更关注到了课堂背后的积淀。没有前期的的阅读,哪来同学们对诺贝尔深刻的了解?没有前期的阅读,又怎么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本书到一篇文章,再到一段话”的梯度变化?这是一个基于阅读的课堂,这是一个有厚重感的课堂。可惜时间有限,如果有稍多的时间 让学生展示自己写的小传,那么在赵霞老师富有总结性与鼓励性的评价中,同学将会更有收获。
以上是个人听了课后的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