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
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更需要依靠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以便于自己形成健康的人格。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束缚小学生手脚的缰绳,而是引导他们进入文明世界的途径,也是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
稍具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越是现代化,越需要严格的规范和纪律。积极的自由观说明,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生活时,他才是自由的。学生需要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还必须经历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的转变,进而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社会前进的潮流。教育促使学生不断社会化,规则教育则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规则意识的渗透。
(一)制度由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真正体现集体智慧,由于规则是自己制定的,教师们、孩子们不仅能够理解,而且自觉接受,主动遵守。
(二)坚持发展观念,与时俱进。对管理各项制度加以不断完善,顺应学校发展要求;坚持“节省”原则,规则内容力求少而精,留给学生正常发展的自由空间。
(三)提倡创造性宽容,对学生应做到不压制集体意志和个人意见,确保学生富有个性地、健康地发展;。
(四)规则的实施必须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表现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过程;不断改进纪律管理的方式方法,使纪律由“控制性压力”状态向“自主性压力”状态转变。
(五)教师要善于疏导,长于激励,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如不随意往教室的地面乱扔纸屑杂物,人离关灯,每天佩带红领巾,清洁后摆放好洁具等。我们如果能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