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五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12月份随笔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9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张亚峰     来源:原创

积累课外阅读

五年级   张亚峰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务必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培养,使课外阅读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

1、阅读一份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阅读到原野一节时,课文写道: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拟人句所表示的快乐,进而上升:高粱的高兴其实是庄稼获得丰收,北大荒农民的高兴,作者的高兴。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理解文章,意思自然就明了了,学生几番经历后,渐渐积累了阅读的方式: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来欣赏文章,在课外阅读时,就更容易领略到读物的精髓。

2、 阅读一个字词

中年级的阅读训练主要方式是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多读来感悟文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在课外的阅读能力。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厚,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形象感,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变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要注意培养情味感,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引导学生体会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就可以让同学们闭着眼睛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告诉学生一边读一边大胆的、合理的想象,引导学生将课文中语言转变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然后让学生给“冒”字换词,感受荷花怎样地长出来、怎样地露出来才叫“冒”出来。通过换词领悟其意蕴感。

这样,通过仔细品读文章字词,细细咀嚼的方式使用到课外阅读中,学生必定能将文章越嚼越有味。

 3.阅读一群文字

《课外同步拓展阅读》既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也是向纵深阅读练习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课堂使用时,应该根据所教文章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其中的类似美文,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移位中获得知识。如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后,学生还流连于诗歌般美妙婉转的语句中:“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这时,我就适时推荐一篇同样优美的文章《我是阳光》,“我用金色的手指,抚摸绿色的小草, 抚摸广袤的大地……在绿叶的诗章里,在花朵的笑容里,都能找到我的影子…….”看着学生情不自禁地放声诵读,我知道学生被打动了,也许他们不能理解文章深刻的含义,但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华美,这不也收到了阅读的效果了吗?

这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慢慢地学生自己就会去寻找发现跟课文类似的文章书籍,比较着读。

4.记录点滴美好

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课堂教学中,可以就可以渗透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

课堂教学中,常运用到的读书笔记类型有:摘抄型:在课堂作业中摘抄好词好句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课文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