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评优课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我原本以为,上课看的就是老师课堂上的表现:能否驾驭课堂、课是否上得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否有良好的互动……那些名师的公开课也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他们大多亲和、随性,课堂气氛热烈。我看名师的课堂实录,发现他们说的话都是些平常的过渡语,教学设计也是“简单”的,大多是读,很多教学设计抄过来就能直接用。所以,在学习和模仿时,我片面地模仿了他们的“形”,而没有想想其中的“神”是什么。
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正是因为他的课堂可以被各种专家反复推敲、研究,在各位老师的显微镜的观察下,还露不出什么破绽。我的课堂单从“形”上说,就经不起推敲:过渡语不自然,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多元,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杂乱无章……虽然这一次我直接抄了名师的教学设计,但这些问题依旧存在。
而“神”呢?我似乎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说来惭愧,我的手边是有教参的,但我通常只是翻一翻,草草一看,进不到心里去,更不用说能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由此设计自己的教学。我设计教学的能力几乎为零,上课只能“抄”、“用”别人的课件;我对教材的把握几乎为零,两眼一抹黑,就像这次,都没能把单元目标融入到文本的教学中去。“神”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如果没有事前充分的准备,没有对教学精准的把握和设计,何来“神”?
现在的我对于课件过于依赖,没有现成的课件就寸步难行,若要凭自己的本事分析课文,压根就找不着北,看不出重难点,更看不到教材背后的编写意图。我之前以为,老师只要能整合好身边的资源,博采众长,再把课上好就足够了。但我忽视了一个优秀老师的根本:分析教材、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些能力,我充其量只是一个会套模板的人。
目前,我的基本功也是急需恶补的,尤其是粉笔字。这一点,不光要每天写,更要有章法地写,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做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