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真快乐》目标是帮助学生体验分享的快乐,激发学生乐于分享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分享的方法与技巧,在生活中会与人分享;帮助学生了解分享的原则,学会在分享过程中珍惜、感恩他人的分享。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都知道应该与人分享,但是他们在分享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将教学与学生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使课程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更好的生活,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一年级学生,在分享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是分享方法的问题,因为分享的双方具体做法不当,导致分享中出现不愉快,是经常发生的事,其次,不懂得分享的规则也是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要愉快地分享,双方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则,如自愿,平等。
上课开始,出示了教材的四副情景图,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说说小女孩收到妈妈送给她的书是怎么做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接着让孩子们说说自己与别人分享过什么。有的说与小伙伴分享过玩具、分享过巧克力、分享过图书等等。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绘本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享,哪些行为是分享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明晰分享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示学生在分享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围绕“分享的内容”,“分享需要注意的细节”,以及“当别人拒绝与我分享时,该怎么办?”三个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指导。这样教学更切合实际。但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交流当自己把喝过水的杯子递给别人喝时会得传染病毒,我没有更好的引导,其实这一点应该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分享的。
有这样一副图片,一个孩子报着几本书,不让另一个同学看,还说;“你每次都不给我看,我也不给你看。”学生看完后,就说这个同学太小气了,但是有个同学站起来说他不小气,因为分享是相互的,你把好东西分享给别人,别人才会把好的东西分享给你。在课堂上我大大地表扬这个学生。是的,只有双方都获得分享的体验,分享行为才会持续下去。
总之,利用教材创设的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假设自己是图中的同学,该怎么做,让学生从中获得分享体验,践行分享技能,并在分享中懂得分享的原则,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乐于分享,学会与同伴之间和谐友爱,最终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