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读《学会向学生借智慧》有感
发布日期:2021年01月12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周蓉2     来源:原创

读《学会向学生借智慧》有感

这几天阅读了《学会向学生借智慧》,这本书刷新了我对“学生立场”的认知,原来我一直认为的“学生立场”是零碎的,浅显的,原来“学生立场”落地生根需要借助学生的智慧,而且是需要在实践中“学会”的。

一、顺应天性,学生的学应该发生在教学的最前面。

  袁老师在其书中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让每个儿童按照自己的样子成长,这是天然;让每个儿童因为自己的‘形态’而得到尊重,这是本然;让每个儿童都能充分地成为自己,这便是自然。体味了这些,你就可以解锁儿童数学学习最深刻的秘密”。她还诗意般地指出:回到教育的原点,去叩问儿童是谁?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学习方式;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不仅能发现问题,更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儿童是天生的建构者,不仅会构造,更会解释和创意;儿童是天生的表达者,手势、语言、图画都是他们表达思想的工具;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有着自然赋予的天然的“慧根”;儿童是天生的玩童,他们好奇、好玩、好学、好问、好动、好胜、好善!儿童,真的有太多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袁老师认为——真正地发现了儿童,就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的浪漫气质。这些她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是多么的美丽啊!

二、 数学课堂应该的生长的——有趣的数学就是玩

   数学应该让学生有情趣地玩;有乐趣地玩;有智趣地玩。你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数学知识的获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与其教学生苦练,不如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环境和心态。袁老师提倡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学生接近数学,而要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接近数学。 真正让学生从“数学好玩”到“玩好数学”。

三、好课的评价标准——是否基于了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方式抵达儿童的心灵。

      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面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标准。其实不是教师设计的活动有多精彩,也不是教学的环节有多流畅,更不是教师自身的素养有多高。而是——是否基于了儿童的立场。

试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是这样的:孩子们“小手林立”“小脸通红”“两眼放光”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学生才恍然大悟:“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能不能让我们再讨论一会儿?”这样的课,无疑是一节好课。走进学生心中,读懂学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数学,让学生全程自主地参与课堂,才能促进儿童的自我。

     袁老师的课堂,只要寥寥数语,就能让学生兴奋起来,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温暖而有趣,因为她说的话都是学生发自内心喜欢听的;找的材料都是学生身边司空见惯又不乏挑战性的。课堂上她的学生总是能找到自己理解数学的独特方式。因此永远不要把儿童框定在我们的知识领域里,儿童的世界与成人是完全不同的,儿童比成人具有更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头脑中没有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也就更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