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白岩松最新出版的一本书《白说》,白岩松将自己一篇篇的演讲稿组成了这本书,书中最早的一篇演讲稿写自2000年,最迟的一篇写自2015年,他通过记录他15年来在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他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本书内容涵盖了众多的领域,是任何年龄段的人都能进行对其进行细细品味的。同时,白岩松在每篇文章后都写了一篇“自己的读后感”,他用读者相同的身份,对自己进行了交流和感悟,我觉得这样挺好,最起码对于自己说过的话再次进行梳理和总结,很有意义。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在不同领域得到感悟,何乐而不为呢?
《白说》分为五个部分: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里面大部分演讲稿都是针对大学生写的,语言很直白,但道理很深刻,很激奋人心。
言归正传,说一说书中让我有所感触的地方。《白说》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疑问“幸福是什么?”。并解释道:“幸福是人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由感受理想目标与理想实现而得到的精神满足,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物质是基础,可以依靠自己去创造,情感却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关,和身边每个人有关。”白岩松认为:“幸福像鞋,舒不舒服您自己知道。甭管多大的名牌,您穿着不合适,该硌脚一样硌脚。你妈做的面条,就是比饭店里一百多块钱的面条好吃。”我想,幸福在自己的心里,不需要外在的衡量标准,所以,你幸福吗?
看到这个问答题,我竟一时难以回答,不知道是否有人和我一样?作为年轻教师,我明白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所以在对自己上课的班级和所带的班级,我一直以来都是用最真诚的心去付出。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从来都觉得教学生怎么做人是最重要的,无论上课还是平时生活与学生的交流中我都忘记不了引导孩子如何更好的做人。但也许我对自己有着过高的角色期待,期待孩子的变化和进步,从而导致了常常会存在的低成就感。渐渐的我明白了,学会接受那些有缺陷有遗憾的人和事,将那颗不甘平凡的心好好保存放在心底里,不去想象那些绝对的完美的人和完全的公平事,面带微笑的回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开心的点点滴滴
“人生的那个阶段最需要心灵鸡汤,那正是青春时节,正长身体,正需要营养。”是啊,我还年轻,也正是那个需要营养的青年。如果你也需要精神食粮,那你也如我们一般年纪,是个知识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