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体验
自主性体验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它符合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教育思想。由于个体已有的情感经历、学习经验以及认知基础不同,对作品的共鸣点以及美的捕捉及感受会不一样。因此,课堂上需要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地体验,进行自我经验的建构。如同一作品的自主性情感体验:在二年级播放舒伯特《摇篮曲》这一作品时,有些孩子首先会通过歌词展开联想,链接起小时候和妈妈在一起的温暖画面;有些孩子的肢体律动经验比较丰富,会随着音乐体验作品的节拍特征,仿佛随着妈妈的摇篮轻轻摇摆;有些孩子会体验到旋律宽广、连绵的起伏感,仿佛是妈妈深情的爱;有些孩子有一定的歌曲累积,会体验到歌曲轻柔的特征,会对接起之前听到的表达母爱与睡前听的歌曲,如《小宝宝睡着了》等旋律特征,把作品的情感表达放置在摇篮曲音乐文化的背景下进行体验,理解摇篮曲三拍子、轻柔、安静等特点。当然,“自主”并非“自由”,它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如行为规范的自我约束,与同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已有经验的建立等。因此,自主性体验首先需要建立在较好的自我规范基础上。其次,需要有一定的音乐认知基础,以及较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体验能力。自主性体验是一种高级的体验方式,需要教师进行逐级式地培养,丰富他们的体验经验才能达成。每个阶段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体验,以及如何让自主性体验变得有意义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