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入职教师前,由一篇公众号推文初识了于永正老师,推文的题目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做不太像老师的老师,上不太像课的课》。于老师这么说道:“放下架子,走下讲坛,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吧!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我的心被触动了。
我找来了于老师的公开课视频,买来了于老师的书,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于老师的文字有一种治愈的力量,心情烦躁、感到茫然的时候读一读,内心就有了力量,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期末考试结束,我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再次捧起于老师的书,接受于老师的教导,感受于老师的温暖。
一套书共有六本,我这次读的是《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在读到《我看小学语文教学》这篇文章时,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次,我听一位五年级的老师指导学生写字,其中有一个“左右逢源”的成语。老师在黑板上一写,我就知道她没认真读字帖。我走上讲台,让学生们认真观察书上写的这两个字,然后请这位老师把这“左右”放得大大的,投到屏幕上去。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第一笔——横有什么不同。这一点拨,大家立刻发现“左”的一横短,“右”的一横长。这里,如果老师不指点,许多人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注意的。
读完这段话,我就去查了这两个字,发现真是如此。如果不是于老师,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注意到这两个字第一横的区别。老师都不会,又怎么能指望学生能学会呢?原来,字词教学要细致到一个笔画,要有“火眼金睛”和“斤斤计较”的本事,才能教好书。反观我自己上课时,教字词更像是完成课堂任务,没有认真想、扎实教,这就导致学生在默写和考试时容易写错别字。自己教得稀里糊涂,又怎么能指望学生学明白呢?
细节决定成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