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吴焱云
何谓教育?是案上整齐堆放的作业?还是卷上鲜艳的分数?我想,都不是。对于教育的定义,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是这么说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教师早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先生了,时代更赋予了他们新的定义。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就是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教育。对此,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了我们答案。
1. 教育,是让思想萌芽
我曾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读到这么一句话: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背书”、“思考”……当这两个词出现在一处时,犹如一把利剑,剖开了我心中的疑团:为什么我努力教学,把所有的知识都争取让学生记住,成绩却不见起色?原来,是我让学生从主动学习者,硬生生地变成了被动接受者。这注定他们只会机械地记忆,而不会真实地思考,失去了教育的真实。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
2. 教育,是让个性完整
记得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中描绘的未来理想化教育的模样——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而产生,培养个性化人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可以活出自己的天赋!那时的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学生并非商品,学校也不是工厂的“流水线”,我们要尊重的,正是学生个人,正是学生完整的个性化发展。
3. 教育,是让生命鲜活
记得范梅南曾说过:“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一门学问。”教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对象是人。教育真正的意义不在于试卷上的分数,而在于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完整的人格。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所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用对教育的热爱,让鲜活的生命迸发青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