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株待兔》看文言文教学
这周去崔桥小学听了两节课——同课异构的《守株待兔》。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学习文言文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而且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造成了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枯燥的局面,学生学过一篇文言文后,就再也提不起学习文言文的劲儿来了。第二节课,教师将教学分为字词句等板块,一一串讲过后,再来梳理起因经过结果,存在较多的重复,而且低估了学情,学生学得意兴阑珊。
但第一节课就完全不同。教师提出了新颖的故事“地图”,类似思维导图,学生自主提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带着问题去读文,逐步“攻破”字词、朗读、理解等重难点,同时寓教于乐,学生全情投入,学得津津有味。我由此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还原语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兴致非常高,可能是因为对文言文感到新鲜、好奇,也可能是因为文言文简洁、典雅。但由于小学生以学习现代语言为主,文言文对于他们而言非常陌生,语境是不鲜活的,因此学起来困难重重。再加上教师教法不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丧失殆尽,以至于把厌烦的情绪带到中学甚至终身。可见,我们在学生初学文言文时,就要给他们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以读促思,方法引路,感受古汉语神韵
语文教学重在诵读,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不读就显示不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就体会不到古文的韵味,更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第一节课,从读通课文,初知大意到熟读成诵,理解重点,再到深读精思,感悟道理,教师都很注重方法的引领,如文白对照、古今异义、单字组词等,为学生发展搭建了“梯子”。
一篇优秀的文言文,往往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小学阶段的几则文言小故事浅显易懂,含义深刻。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之后,要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实际,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求同存异,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要把读书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内涵。
三、由点到面,适度拓展,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小学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拓展性的训练。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一些文言故事、文言名句等,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读懂更多的文言文。
可以在学完教材中的内容后,结合课文,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比如学了《守株待兔》后推荐学生阅读《韩非子》《战国策》中的其他小故事。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学生文言文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熟练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可以鼓励学生改编课本剧,创设文言文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巩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文言文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