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四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三月教学随笔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06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杨亚静     来源:原创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标推荐背诵的8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诵读古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如今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多么希望自己能领着学生们能够走进古诗词的宝库,去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不断尝试着,寻找教学古诗的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少儿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吟育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古诗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结晶物。而作为读者则要通过驰骋想象,展开联想,将这“点”再次还原成“面”,甚至可以扩大,从而得到深刻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在系统性的教学中通过有序、渐进的积累。就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逐步提高。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了作者于大雪纷飞之时,因嗅到梅花的幽香而发现墙角梅花傲风斗雪、凌寒怒放的动人景象,作者心有所悟,写下此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就会自然地把“墙角”、“梅花”看作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自省的,因此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需简单疏通字词,在反复吟咏之间即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脍灸人口,头两句写落日黄河,景象苍茫阔大,绝无常人日薄西山的衰飒之气。后两句写眼前实事,平易通俗,却呈现出勃发的进取精神。通过大声吟诵,学生于此即可领神会。

二、入情入境,体验情感

    对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就像一串灿烂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儿童,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村居》,课外学一学、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