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二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25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周蓉2     来源:原创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分三个部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管理中的心理效应,包涵有66条心理学规律和效应。书中提到的所有案例都能在我们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找到原型。刘儒德老师利用小故事导入心理现象,把教育案例、教育现象和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阐述,让人通俗易懂,同时能让我不自觉地对照自己以往的教育案例并找到理论基础及教育措施的利弊,让我受益匪浅。选择其中几项谈谈感受。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多大——7±2法则

神奇的 7±2法则让我们打开认识记忆的窗户,了解短时记忆的限制,还给我们指出了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如果能找到方法把一些大量可用的信息组成少量的组块,那么我们记忆的广度将会大大增加;通过专门的训练,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可扩大。书中提到著名的长跑运动员S.F.经过锻炼发现,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把数字系列组织成自己熟悉的不同距离的赛跑时间而能一下子记住84个数字。可见我们在遵守短时记忆的运转法则的基础上,灵活利用各种方法来划分短时记忆的组块,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同时组块的秘诀跟我们的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有关,各类专家“不可思议”的能力或表现,正是知识经验为他们迅速地形成大量组块开启了方便之门。这也提醒我们走好当下的每一步,量变总能引起质变,记忆的模块随着经验、知识等储存量的变化而增大,记忆的量表会让我们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2.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

这个效应中讲到马克.吐温的小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从刚开始的感动想要拿出身上全部的钱捐出去,到牧师结束长篇演讲准备募捐时,他反而从盘子里偷走两元钱。看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超过了一定限度真会让人产生厌烦,不但达不到效果,还会起到反作用。这让我想到了教学中的拖堂现象。课堂的40分钟就是一个限度,以前初为数学老师的我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下课铃声响了,总想把最后一题讲讲完,结果发现拖课的这几分钟效果并不好,甚至有时会发现学生有逆反心理。当我慢慢发现这个问题后尽量把我的课堂控制在40分钟内,突然有一天下课时,一个学生跑过来说:“曹老师,我最喜欢你的课了,因为你从来不拖课。”超限效应让我明白教育要讲究“布白”艺术。批评时留点“空白”,让孩子反思己过;表扬时留点“空白”,让孩子重组经验;学习留点“空白”,让孩子内化新知。

3.壮士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齐氏效应

齐氏效应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识地留下不讲”。齐氏效应让孩子带着对世界的好奇走出课堂,随时随地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问题。同时齐氏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要善用之,不能让孩子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而对其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张弛有度,弓上的弦不是拉得越紧越好,而更重要的是维持它的弹性,强弓是要虚的时候多,满的时候少,才能射出更远的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